經濟學人:曾經鍍金的半導體業 為何陷入景氣危機?
在全球經濟放緩之前,半導體業就已出現問題,衰退只是凸顯出問題核心、以及結構與管理層的變革。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3164.htm4月1日,營運陷入困境的德國DRAM廠Qimonda(奇夢達)正式進入破產程序, 德國境內的德勒斯登廠停止生產,所有設備處于待機狀態,唯一的希望是等待投資人收購。
同位于德勒斯登的另一家大型晶圓廠,名稱則從AMD改為Globalfoundries。美國微處理器制造商AMD 去年決定分拆晶圓制造業務,另設一家新公司,并將多數股權賣給阿布達政府管理的投資基金。有人擔心,德勒斯登廠最終將移轉至波斯灣。
Qimonda與Globalfoundries只是產業丕變的顯例,半導體業變得越來越少垂直整合,而且有集中化的趨勢,重心也從西方世界逐漸偏移。
即便探底的跡象看似浮現─亞洲晶片業者股價大漲,反映近來需求展望好轉─半導體仍處于50年來最嚴重的景氣寒冬。專家預測若正確,2009年全球半導體營收將再次衰退,到2010年才會復蘇。
根據 iSuppli調查,今年全球半導體營收預估下滑逾20%至2050億美元,類似其余觀察家的預測。
要了解芯片產業為何重創,一個原因是IC的演化,讓所有人造產品都包含至少一個植入式芯片,就像AMD創辦人Jerry Sanders曾經形容--芯片為“半導體業的石油”。
換個軸線來看,就芯片廠商越來越倚賴總體經濟健康的事實。
此外,半導體業本身的特殊結構亦為個中原因。為了加以解釋,顧問公司VLSI Research執行長Dan Hutcheson將晶片業譬喻為農業-即經過長久耕耘 (預先投資)后,才有可能收成。
也就是說,半導體廠就像農民一樣,常有過度供給的傾向,尤其像無明顯差異的產品如存儲器(冬麥也是)。即使價格低于成本,晶圓廠還是動個不停,為得只是不要損失龐大的預先投資并彌補可變成本。
其次, Hutcheson說,晶片廠就像陷入了所謂的“制程迷思”,不斷因競爭而部署新制程,提高了產出卻對價格造成壓力。
最后,為了諸多理由(如增加就業、實行產業政策)而進一步加深這種內在傾向的政府,其實也要負擔責任,尤其是亞洲政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