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CTIMES/產業評析 > 臺灣DRAM產業發展的轉折點

臺灣DRAM產業發展的轉折點

作者:詹文男 時間:2009-10-07 來源:CTIMES 收藏

由于產業過度擴產,加上金融風暴的襲擊,2008年全球產業面臨最大規模的衰退,全球廠商無一幸免,德國業者Qimonda更因此宣告破產。鑒于半導體產業對于發展的關鍵及關聯性,以及產業崩盤可能衍生的問題,近來引發不同立場的討論,救與不救,正反意見相互沖擊。究竟應如何看待產業的發展,政府是否應該出手,值得進一步討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84445.htm

臺灣DRAM產業雖擁有可觀的產能規模,在景氣高峰時,受惠于規模經濟而享有高度利潤;惟在景氣谷底,大規模產能所衍生的成本,卻也使廠商面臨沉重的虧損壓力,總計2007至2008年,我國DRAM產業累計虧損新臺幣1652億元,已超過2004至2006年共三年之累積獲利新臺幣1325億元,2009第一季虧損亦達397億。也因業者陸續出現營運困難,遂向政府提出紓困的需求,由于金額龐大,各界意見分歧。綜合而言,認為政府應該要救DRAM產業的看法包括:

DRAM產業占我國半導體產值比重高,資本投入大,不應輕易任其破產。尤其國內銀行擁有大量債權,若廠商倒閉,將沖擊國內金融產業體系的穩定;其次,DRAM產業具有高度產業關聯性,DRAM產業之上游供貨商、下游封測、通路與模塊廠商皆可能同受沖擊;再者,DRAM有高就業人口數,DRAM業者倒閉將使沖擊原已不景氣的國內就業市場;最后,若全球DRAM集中在韓系業者,從國家競爭而言,可能因此影響我國下游系統廠商之競爭力。

但也有反對政府介入的意見,亦有其論據。首先,DRAM產能原已過多,應趁金融風暴之機進行自然淘汰,而非支持更多的產能投入;其次,以政府力量紓困,恐造成公平性問題,并可能傷害其他經營狀況仍屬穩定之廠商;再者,DRAM產業極具風險,所需紓困金額高昂,若以國庫資源投入,未來恐有大幅損失,何況政府也不見得能夠提供如此的巨額預算;最后,也是大眾最關心的是DRAM廠商原股東享受過去高獲利榮景,卻由所有納稅人分攤高額損失,缺乏社會公平性。

持平而論,兩方論述都有其正當性與合理性,且言之成理,也難怪政府當局陷入兩難。不過若從臺灣整體科技產業長期發展的角度來看,政府不出手,未來臺灣所面臨的風險更大,以下進一步分析:

若按照市場經濟法則,適者生存、自然淘汰,是最常見的解決模式。由市場力量決定廠商去留,此一方案的優點,在于一方面可避免外界對政府資源分配公平性的疑慮,讓優質業者自然勝出,一方面也可以最少的資源,達到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果。

以單一產業而言,理論上此一市場經濟模式應最具效率,但DRAM產業的關聯性卻使決策更為復雜。先不論其對產業上下游可能的影響,最值得關注的應是金融產業體系的沖擊。因DRAM產業的高資本投入特性,我國業者在前一波產能擴充、制程轉換階段,大幅舉債,至2009年第一季為止,廠商總借款估計在新臺幣3,000億元以上,若任由DRAM業者倒閉,金融業者將產生高額呆賬,這對于已受金融海嘯襲擊受傷不輕的金融業者而言,無疑雪上加霜。輕則大幅侵蝕銀行獲利,重則連鎖效應引發下一波本土金融風暴。

尤其,更令人憂心的是,DRAM產業雖不必然與終端系統制造業有必然的共生關系,但因金融體系的受創,導致銀行緊縮銀根,排擠其他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中長期的融資與借款,這絕對會影響臺灣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與布局。產業發展不外資金、技術與人才,當資金出現問題,人才對產業前景失去信心,未來產業發展不言可喻。

因此,臺灣DRAM產業所可能衍生的問題,已非從單一產業的思考可以解決。從情勢的變化,以及其可能對高科技產業未來的影響觀察,政府現在所面臨的難題,已非是否出手,而是應該如何介入,以促成并導引產業的健全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而在介入的同時,并避免公平性、代理與道德風險,以及資源錯置的問題,才是現階段的當急之務。

以下試仿真政府可能的介入方式,并分析可能風險:

方案一,以融資支持現有業者,協助度過財務難關。此一方案之風險在于目前我國DRAM產業的總負債超過新臺幣4000億元,規模甚巨,而產業供過于求的景況不一定改善;而下一次景氣循環,我國業者仍將面臨同樣流動性的問題,且業者每年仍需支付國外廠商巨額權利金的結構性問題無法解決。

方案二,支持現有單一業者與技術母廠發展自主技術,共同享有IP,減低權利金支出,政府僅提供資金支持。此一方案之風險在于政府巨額資金投入后可能缺乏有效監督,有道德風險之虞;尤其單一廠商受惠,對其他業者反形成不公平競爭,其他業者亦無法從其技術研發中受惠等。

方案三,投入單一技術平臺,尋找技術伙伴,取得既有技術,共同發展未來技術。此一方案之風險在于技術伙伴對技術IP授予有所保留;因技術伙伴能力、跨國整合或其他如文化等問題出現合作困難,以及缺乏產能支持等。

從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產業競爭力的角度來觀察,方式二、三皆是可以思考的方向。不過國家資源來自全民,其投入的角度應著重產業的外部性,也應該是主要考慮的重點。亦即不論是方案二或三,都應回答在國家資源投入后,是否有機會建立及擁有自主技術,降低巨額權利金?是否能夠進行產業整合,啟動一部份閑置產能?能否促成產業生態的優化?能否降低產業可能崩盤的沖擊...等等外部效益的問題。

此波金融海嘯,各國技術母廠同受沖擊,體質較差者如Qimonda已宣告破產,部分國際大廠亦需要外力支持,臺灣雖面臨危機,但此刻也為臺灣開啟獲得DRAM技術的機會窗。惟國家資源有限,如何以最少的投入進行產業結構及體質的調整,并獲得最大的產業外部效益,正考驗著政府當局的智能。

本文由 CTIMES 同意轉載,原文鏈接: http://www.ctimes.com.tw/DispCols/cn/DRAM/0910072133GK.shtml



關鍵詞: DRAM 電子產業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