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內存芯片成本遭遇近4年來首次上漲
市場調研iSuppli近期發(fā)布報告稱,今年二季度的DRAM內存芯片生產成本遭遇了自2006年三季度以來的首次上漲,這也引發(fā)了外界對于廠商在內存芯片生產花費支出的擔憂。從2005年開始,內存芯片的生產成本就大致以平均每季度9.2%的幅度在下降。然而今年二季度的每Gb DRAM芯片的平均價格卻達到了2.03美元,相比上一季度的2.00美元小幅上漲。雖然價格上漲幅度非常小,但這完全顛覆了之前沿襲的規(guī)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2715.htm其實,二季度內存芯片生產成本的上漲也并不是忽然至來。從2009年三季度開始,DRAM芯片季度生產成本平均下降幅度已經只有1.7%,遠沒有此前9.2%的大幅度。
iSuppli表示,此前有兩個季度的DRAM芯片成本下降幅度曾經超過了3%,但是二季度卻改變了這一切。以一季度作為參照點,如果按照之前價格下降規(guī)律,二季度的DRAM芯片生產成本將相比實際成本下降21%。
iSuppli DRAM高級分析師Mike Howard表示:“導致二季度DRAM生產成本上漲的兩個關鍵廠商就是世界第三大DRAM制造商日本爾必達和第五大制造商臺灣南亞科技。南亞科技的DRAM生產成本上升了4%,而爾必達更是上漲了11%。
南亞科技目前的高成本部分要歸因于工藝升級面臨的種種困局,這導致產品良率降低,從而使得芯片生產成本上升。一旦南亞科技解決了工藝升級上的問題,未來幾個季度的成本就會得到大幅度下滑。
和南亞科技不同,爾必達則要追究其決策上的失誤。在加大了產品生產外包后,爾必達的成本結構也隨之改變。爾必達二季度直接從臺灣合作伙伴那購買DRAM芯片,但是在這上邊的花費超出了原本自己生產所需成本。不過由于爾必達現在的產能受限,爾必達目前還只能出此下策。
不過隨著爾必達、南亞科技等廠商調整其成本結構,前者的生產成本終究會回到原有水平。特別是當大多數廠商調整策略,對沉浸式光刻技術和制造工藝進行升級后,DRAM芯片的生產成本將重回到此前長期呈現的下降局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