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博客專欄

EEPW首頁 > 博客 > 國產化潮漲,汽車芯片自主可控還要多久?

國產化潮漲,汽車芯片自主可控還要多久?

發布人:芯股嬸 時間:2025-04-23 來源:工程師 發布文章

當前,汽車芯片市場由海外企業主導。根據IDC數據,截至2024年上半年,汽車半導體市場前十大汽車半導體公司均為海外廠商,前五大廠商英飛凌科技、恩智浦半導體(NXP)、意法半導體(ST)、瑞薩電子和德州儀器(TI)合計市場占有率超過47.8%。

但隨著美國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后又對芯片等電子產品豁免所謂“對等關稅”,關稅大棒陰影之下,國產替代成為“熱詞”。

同樣在4月中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一家Tier1了解到,該公司計劃系統替代美國的電源芯片、通信芯片、驅動芯片、存儲芯片、模擬芯片。

從整車看,汽車芯片可分為計算芯片、控制芯片、通信芯片、功率芯片、驅動芯片、傳感芯片、電源芯片、模擬芯片、存儲芯片、安全芯片等類別。該Tier1擬替換的芯片,是汽車芯片中的中低端類型。

這與汽車芯片的自主化順序基本一致:IC廠商通常從中低端開始起步,慢慢往高端進階,如本土模擬IC廠商多以電源管理芯片切入汽車市場。

而眼下,隨著OEM、Tier1對國產車規芯片的態度由觀望轉為擁抱,汽車芯片有望迎來國產化加速。

秀肌肉

慕展期間,英飛凌、ST、TI的展臺前人頭攢動,國產汽車芯片廠商也展出了在功率半導體、傳感器、MCU等關鍵領域的最新產品和技術突破。

功率半導體是熱門單品。華潤微(688396.SH)展出的主驅模塊基于成熟量產的第二代車規SiC MOS平臺;飛锃半導體展出了1200V/2mΩ SiC MOSFET DCM模塊和1200V/7mΩ SiC MOSFET TPAK產品。

多家廠商帶來了最新的MCU:中微半導體(688380.SH)發布了車規級BAT32A4x9系列,專門針對車身域、連接域、熱管理、小三電等應用;納芯微(688052.SH)展出了聯合芯弦推出的實時控制MCU NSSine?系列。

此外,國芯科技(688262.SH)展出了最新車規級MCU、DSP芯片等;武漢芯必達微電子有限公司首次發布了SBC產品——IM1169,支持8Mbit/s CAN SIC。

但汽車芯片的推出,并不意味量產,更不意味著成功“上車”。

盡管目前在MCU、SoC、傳感器芯片、IGBT領域,國產品類已經有非常多的上車案例。但整體而言,汽車芯片國產化率僅從過去不到5%上升至15%左右,仍然較低。

為何較低?

車規級芯片的國產化,始于2020年。慕展期間,有汽車芯片設計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2019年之前汽車芯片“難以取代”,但自2020年“缺芯潮”開始,車規級芯片迎來國產化窗口,逐步從低端往高端替代。

但目前車規級芯片國產化率仍然較低,一方面緣于汽車芯片的替換成本巨大。

從時間成本來看,汽車芯片在生產與裝車之間的周期較長,OEM沒法說換就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汽車芯片生產出來后,首先要被納入Tier1/OEM的審核名單,和同類產品競爭后獲得Tier1/OEM的定點。定點后Tier1/OEM使用芯片進行產品研發和測試,經過零部件級測試后進行裝車,再通過整車級測試和實驗,才能實現裝車量產。而裝車也要經歷從小批量裝車再到大規模裝車這一漫長的過程。即使在整體流程都順利的情況下,也要花上3—4年的時間。

從管理成本來看,Tier1/OEM一旦選定一款汽車芯片,再替換要面臨較大挑戰。

有業內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汽車電子零部件的生命周期很長,以5年為例,如果前2年和后3年該零部件經歷了芯片切換,會導致市面上該零部件存在兩種硬件狀態,這兩種硬件狀態下的軟件不一定兼容。如果軟件不兼容,則會導致無法統一進行OTA升級。芯片切換導致的軟硬件變更也會大大增加Tier1和OEM軟硬件管理成本,他們需要長期維護不同軟硬件之間的排列組合。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EE架構總工程師曹常鋒也在2024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表示,大部分的國產芯片在工具鏈和軟件的生態上不統一,導致OEM的替換成本較大。

另一方面,國產芯片的質量還有待提高。與國際汽車芯片廠商相比,本土汽車芯片在中低端已經可以實現替代,但在高端芯片方面差距較大。

曹常鋒指出,國內缺乏完整的車規級芯片測試人認證流程和能力。舉例而言,芯片要通過AEC-Q100的認證,但AEC-Q100測試可以自聲明,測試認證過程中一部分的測試項是自聲明的,可能導致問題頻發。

“好在這幾年,中國的自主品牌需要國產芯片,國產芯片需要車企品牌,有相互奔赴的時間窗口期。只要有機會上車就有機會迭代,有機會迭代就有機會做得更好。”有業內人士坦言。 

聯手突圍

目前在實際應用中,電源芯片、通信芯片、驅動芯片、存儲芯片、功率芯片(IGBT、MOSFET、SiC)的國產化率相對較高,而高端MCU、SoC以及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域控芯片的國產化率仍相對較低。

其中,功率芯片的國產替代進展較快,IGBT主驅模塊在電動化浪潮中率先實現國產替代。

在此背后,近幾年間,車企通過自建、合資、投資入股等方式布局各類汽車芯片,尤其在功率類芯片布局較為積極。

車企之所以積極布局功率半導體,是因為在新能源汽車中,電驅動總成(主要包括電機、電控、減速器)成本約占整車的10%。其中,電機是非常成熟的產品;電控有一定技術門檻,核心模塊在于IGBT。對于車企而言,只要掌握了IGBT,電機、電控讓第三方自研,則相當于掌握了系統核心。此外,800V快充技術的普及,也推動車企深度布局功率半導體。

在其他細分賽道,車廠、Tier1、汽車芯片廠商也在聯手突圍:廣汽集團與裕太微電子、仁芯科技等公司聯合開發了12款車規級芯片,覆蓋電源管理、底盤、集成安全等多個領域;芯馳科技等本土創新企業,通過與車廠、零部件供應商緊密合作,爭取“上車”機會。 

這也啟示汽車芯片廠商與主機廠深度融合。國信證券研究指出,隨著軟件定義汽車出現,部分主機廠逐步加入至核心零部件設計中,使得汽車供應鏈中間商減少。供應鏈簡化后,核心半導體零部件廠商能否與主機廠深度合作成為競爭要素。

“汽車芯片廠商有本土優勢:相較海外供應商,本土芯片廠商可以在設計之初了解客戶的需求和痛點。”有業內人士建議,本土汽車芯片廠商可以組成行業聯盟,以良性競爭加速國產化浪潮。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



關鍵詞: 半導體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