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半馬進工廠 人形機器人場景應用展現新氣象
4月19日清晨一聲槍響,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正式開跑。1.8米高的天工Ultra機器人率先出場,最終它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奪得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事桂冠,創造歷史性一刻。
“機器人的一小步,是人類科技發展的一大步。”當前,人形機器人正處于從技術突破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階段,產業鏈供應鏈正加大投資攻關力度。工信部總工程師謝少鋒日前表示:“人形機器人主流產品正加快從‘舞臺上動起來’向‘工廠里用起來’轉變,既能演雜技、扭秧歌,也能搬重物、擰螺絲,在制造場景加快落地。”
不過,這場馬拉松比賽也顯示出人形機器人技術目前仍存在多項短板,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馬拉松”剛剛起步。業內人士認為,就像沒有人會恥笑初學走路的孩童一樣,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明星”進化為各行業的“新質生產力”,社會各界仍需耐心以待,并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應用元年”新氣象
天工團隊負責人、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CEO熊友軍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比賽檢驗了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算法等能力,為機器人下一步走進工廠和生活服務場景進行了非常好的檢驗和準備,我們會持續迭代運動能力和操作能力,讓機器人能夠真正走入生產和生活。”
2025年被業內人士看成人形機器人落地應用的元年。一方面,前述多款人形機器人早已成為中關村論壇、廣交會等大型展會論壇的“頂流”嘉賓,密集的“商演”服務需求甚至帶火了人形機器人的二手租賃賽道;另一方面,智能機器人也開辟出更多應用領域,在智能巡檢、無人零售、柔性制造、醫療輔助服務等場景的落地應用異彩紛呈。
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日前在國新辦舉行的經濟數據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裝備不斷發展壯大,移動操作機器人在航空航天、半導體、醫藥等制造環節的應用已經超過千臺;防爆工業機器人取得了國內外防爆認證,在軌道交通裝備和汽車生產等制造環節實現了規模應用。
中國銀河證券分析師魯佩認為,伴隨車廠實訓、零售場景探索,人形機器人的行業規模量產節點越來越近。“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將在工業制造、倉儲物流、食品配送/零售、危險場景率先落地,之后步入家庭,預計2035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出貨量有望達到197萬臺。”魯佩說。
產業鏈加速構建
人形機器人產業化進程提速的一個重要體現是,產業鏈公司已經從“密切關注”到“行動起來”。憑借精密制造經驗與供應鏈的協同優勢,不少汽車零部件企業將人形機器人領域作為發力重點,加速構建核心部件產能,累計投資超百億元。
這無疑有利于推動人形機器人供應鏈走向成熟。首程資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表示,人形機器人供應鏈缺少配套廠商,主要依靠主機廠自己研發,而把現有工業機器人、協作機器人的零部件應用到人形機器人上,又存在發熱、能耗高、穩定性差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產業鏈合力加以解決。
3月,中鼎股份發布公告,擬投建智能機器人項目總部及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中心,預計投資總額為10億元。精鍛科技表示,擬與天津愛碼信共同出資設立江蘇太平洋關節電驅科技有限公司,以加快在人形機器人關節與絲杠及其電機驅動模組核心部件領域的研發與產業化進程。夏廈精密公告稱,擬在寧波鎮海區投資10億元建設“智能傳動系統核心零部件產業化及裝備協同開發建設項目”。
夏廈精密董秘張波杰向記者表示:“我們高度看好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長期發展潛力,并將其定位為公司未來核心增長方向之一。”目前,公司已通過IPO募投項目加速布局工業機器人新結構減速器研發及產業化,該技術與人形機器人減速器具有高度協同性。
均勝電子表示,公司可以將智能汽車領域積淀的多模態感知技術、高可靠能源管理能力與輕量化材料創新,系統化遷移至機器人產業。
不過,外界對人形機器人現階段商業化前景仍有一些疑慮。優必選近日發布財報顯示,2024年公司實現毛利3.74億元,同比增長12.4%。優必選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仍處于發展早期,但在智能制造領域的應用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新高地。優必選透露,汽車制造企業東風柳汽將采購部署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并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這將是全球首次人形機器人批量進入汽車工廠。
“馬拉松”剛剛開始
剛剛結束的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無疑是一場在真實復雜環境中國內人形機器人的“摸底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摘掉了過往短視頻中人形機器人的能力“濾鏡”,讓市場更為冷靜地看待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進度條。
根據北京市經信局公布的比賽結果,20支機器人參賽隊伍,最終有6支隊伍在規定時間內完賽,且大部分機器人是通過“遙控”而非“智能化運控”,途中需要多次換電池甚至更換機器人。
這些現實情況說明,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馬拉松”才剛剛開始。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規模化應用可能還需要5年甚至更久。非夕科技與穹徹智能聯合創始人盧策吾說:“產業需要一個爬坡的過程,但至于爬坡的過程有多長,我們也無法預測。”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看來,人形機器人所屬的具身智能領域,既是學科交叉的新前沿,也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新靶點。
首先,應該對“人形”去魅,促進多種形態具身智能設備協同發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王田苗告訴記者,具身智能不僅僅是人形機器人的形態,未來十年,在整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的范疇,人形機器人的比例可能只有10%左右,70%以上的問題不一定非要人形機器人來解決。
其次,加強軟硬件一體化推進,尤其是推動“大腦”具身智能大模型技術突破。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表示,要推動人形機器人“大腦”快速進展,多模態大模型能力進化至關重要,可以助力機器人從“能運動”,到“能感知”“能決策”。
此外,開放真實場景也有利于機器人進行數據收集、技術驗證和測試反饋。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信息科技處處長韓健說,具身智能應用場景的挖掘和商業模式的確立仍需時間探索,建議按照場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階段加大開放力度。
這場馬拉松比賽正是對機器人多項能力的極限測試。“也許暴露人形機器人的很多問題,希望大家以更包容的心態看待新技術迭代。一次上一個小臺階,每年邁上一個大臺階,這樣的話,機器人就能逐漸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上海卓益得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李清都說。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