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懷不能當飯吃:從美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看“中國芯”的困境
芯片技術并不是外星科技,而是人類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智慧的高度結晶,每一次進步都有它的內在邏輯。今年中興斷芯的危機,引發了一場全民大反思,為什么中國缺芯?其實在芯片方面,即使很多核心科學技術方面遠超中國的前蘇聯也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5/380248.htm20世紀的科技革命
首先,我們回顧一下20世紀發生的技術革命:
20世紀人類首先經歷了無線電技術革命,發明了電報,電話等技術。因為無線電技術的廣泛使用,又催生了真空電子管技術。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中的太空競賽,推動了軍事技術的革命。軍事技術的革命,催生了集成電路產業革命。由于芯片技術的成熟,又催生了個人電腦的技術革命。當個人電腦技術革命完成之后,又催生了互聯網的革命。進入二十一世紀,其實還可以加一個移動互聯網的的革命。
每次技術革命浪潮,都是以前面的一個技術革命為基礎。由于中國的歷史原因,幾乎錯過了所有的技術革命,只抓住了互聯網革命的尾巴,并在此基礎上快速抓住了移動互聯網革命,一下子走在了世界前列。
然而這些優勢都是建立在前面幾場技術革命基礎上的,如果今天美國及其盟國,對中國進行最嚴格的禁運:
1、大部分的PC技術革命的成果不復存在。因為中國沒有扎實地走過PC革命這一步,從硬件到操作系統,從行業軟件到通用軟件都沒有拿得出手的產品。聯想是個典型的例子。
2、大量依賴于集成電路的產品都無法順利研發與生產。因為中國沒有扎實走過集成電路革命這一步,即便是落后的生產線,也是依賴于進口設備。
如果談航空發動機的問題,那還要補機械,材料,數學,力學的課。
如果缺課后沒有認真補課,那么期末考試的時候都要還會來的。
電子管時代
1883年,愛迪生正在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
愛迪生效應
這股神秘的電流是從哪里來的?愛迪生也無法解釋,但這不妨礙他不失時機地將這一發明注冊了專利,并稱之為“愛迪生效應”。
雖然后來,有人證明電流的產生是因為熾熱的金屬能向周圍發射電子造成的。但最先預見到這一效應具有實用價值的,則是英國物理學家和電氣工程師弗萊明(Sir John Ambrose Fleming)。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搞出來的第一個二極管(Diode),并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干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二極管這個東西在實驗室中很好,但是一到實際應用場合就不很穩定。
1906年美國發明家,Lee de Forest (這個人故事很多)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從而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 (grid Audion) 用于檢波放大。我估計Lee打死也沒有想到他這個發明的意義。
但是早期的真空三極管真空度不高,導致性能不穩定。
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制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電子三極管的應用進入快車道。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產品,直接創造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1943年,當二戰激戰正酣時,美軍迫切需要高速計算工具,以計算炮彈的彈道。在迅速獲得15萬美元的預算后,速度成為第一訴求,繼電器在收到信號后因為有百分之一秒延時而拖慢計算速度注定要被拋棄。真空三極管無機械結構,讓計算機可以快速的通過控制柵極電流,來開啟或關斷電子管兩端的電流,獲得比繼電器速度快成千上萬倍的開關速度。這對于提升當時計算機的速度大有好處。正因為這樣的優勢,讓電子管擊敗繼電器,成為早期計算機的核心運算部件。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用了 :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
電子管比繼電器的優點,快,顯而易見。但是在制造ENIAC的過程中電子管的問題也暴露出來了,傻大笨粗。 ENIAC總重達30噸!
晶體管時代
二戰結束后,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他們試圖要制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天才兼人渣威廉肖克利任組長。
肖克利是一位人渣,但不妨礙他也是一位天才。此人能力很強,但是人品和管理非常糟糕,這也為后來肖克利實驗室的失敗埋下了伏筆。但是此人的能力絕對一流的。
1936年他在導師Davisson的指導下發表了多篇固體物理論文,并于1938年獲得第一個專利“電子倍增放大器”。
1939年他還設計了第一個場效應管,盡管當時這個器件沒有被制造出來,但是這個模型在集成電路中廣泛使用。
貝爾實驗室就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因此小組把注意力放在了鍺和硅這兩種半導體材料上。在肖克利的領導下,他們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
1947年12月15日,這種實驗結出了碩果:他們用刀片在三角形金箔上劃出了兩道極細的縫隙,然后兩邊分別接上導線,用彈簧將其壓進鍺塊表面。這是一個由鍺、電池、金線、彈簧、紙板、組成的小裝置。連好線后,當鍺塊上的兩個接觸點越來越近時,他們觀察到了電壓放大作用:1.3v電壓被放大了15倍!
在貝爾實驗室申請專利的時候,專利律師認為,肖克利的一項專利與新發明的專利之間有沖突,所以沒把他加上。
肖克利火了,晶體管的誕生是基于他的理論,晶體管的研究他也直接參與了,但是最后專利上沒有他的名字。他一生氣,自己關了一個月后,在1948年1月23日,提出了更為先進可行的結晶型晶體三極管構想(Junction transistor)。
1950年11月,第一只結晶型三極管研制成功。這是今天所有集成電路的鼻祖。同時他還出版了一本書,詳細闡述了結晶型半導體器件的理論和原理。讓所有人都知道到底誰是晶體管之父。
肖克利的天才讓他靠這個成果,贏得了諾貝爾獎。但是他的人渣特性,也讓貝爾實驗室的研發團隊遭受重大挫折。但這不妨礙,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電子管。最直接的產品就是收音機。
而相比較的是中國,在1960年代還在大規模生產電子管的收音機,很晚才大規模生產出晶體管收音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