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紛紛加入芯片大討論,看時寒冰怎么蹭熱點
在中興通訊遭美國禁售之后,有關芯片的討論非常激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5/379263.htm今天,中國芯片產業與國際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而回首過去,中國其實曾經擁有成為世界芯片強國的歷史機遇。改革開放后,中國芯片產業發展迅速。比如,1985年的時候,江蘇無錫的742廠就已經能夠生產64K DRAM,這相當于跟我國臺灣地區、韓國處在幾乎相同的起跑線上。1989年以后,西方制裁中國,給中國的芯片發展造成了非常大的阻力。這是中國芯片產業因此錯過的第一次機遇。

盡管遭遇重重阻力,中國芯片產業依然在奮勇追趕。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當時的朱镕基總理,鐵腕擠壓房地產泡沫,以海南為代表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眼淚與哀傷中謝幕。資本放棄通過投機牟取暴利的幻想,重新投入到制造業當中,成就了中國制造業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
下圖:《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現實篇第22頁

1995年11月,原電子部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九五”期間加快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報告》。1996年3月,國家對建設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的項目正式批復立項,這就是業界俗稱的“909工程”。
“909”工程是電子工業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國家項目。當時的領導人迫切希望提高我國集成電路水平。朱镕基總理曾嚴肅的說:“這是國務院動用財政赤字給你辦企業,你可要還給我呀!”圍繞“909工程”,上海虹日國際、上海華虹國際、北京華虹集成電路設計公司等相繼成立。華虹NEC于1997年7月31日開工,1999年2月完工,2000年就取得30.15億元的銷售額,利潤達到5.16億元,出口創匯2.15億美元。[胡啟立.“芯”路歷程:“909”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工程紀實[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2001年5月,在中科院計算所知識創新工程的支持下,龍芯課題組正式成立。2002年8月10日,首片龍芯1號芯片X1A50流片成功。
如果按照這種步伐走下去,中國的芯片產業,將能逐步縮小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
遺憾的是,一個轉折點,產生了巨大改變。2003年8月12日,這時,《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簡稱“18號文”)獲準通過。這是中國經濟史上第一次明確把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意味著中國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引領發生了方向性的改變——從實體經濟(以制造業為代表)為核心向虛擬經濟(以房地產業、金融業為代表)為核心過渡,房地產熱從此拉開序幕,保障房逐漸淡出,大量資金不斷從制造業抽離出來流入熱火朝天的炒地炒樓炒房熱中……
2003年,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也成為改變中國國運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下圖:《時寒冰說:未來二十年,經濟大趨勢》現實篇第32頁

根據中國社科院藍皮書報告,1998~2003年,全國商品住房每平方米的價格只增加了343元;而到了全面實施18號文的第一年——2004年,每平方米的房價就比上年暴漲了352元,一年漲幅就超過了1998~2003年之和,此后房價不斷高歌猛進。
沒有任何制造業能夠跟炒地炒樓炒房所能獲取的暴利相比。這種赤裸裸的現實,不斷誘惑更多的人,甩掉耐心,涌入到“炒”的洪流中。這是2003年形成的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淘金熱”。
相比之下,從事芯片研發、生產,則面臨著成本高昂、見效緩慢、風險極高的巨大現實壓力。即使有人依然懷揣理想,想在芯片領域有一番作為,也因為資本天然的逐利性而不得不面對破碎的現實。
除了得到國家財力扶持的龍芯等為數不多的研發還在不斷向前推進,類似2003年以前的芯片熱、集成電路熱、半導體熱等等,已經很難看到。最具活力的民間資本日漸遠離這個領域。也正是在不知不覺中,中國在芯片領域,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大。當中國芯片與美韓企業的差距拉到2-5代的程度,我們還能背負著房地產飛速地追趕上去嗎?房地產,成為另一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