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日韓!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成立
電動汽車市場的火熱帶動了電池行業的發展。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電池技術的發展成為關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607/293468.htm6月30日上午,動力電池戰略發展研討會暨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該中心也是第一家成立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作為《中國制造2025》五大重點工程之一,將承擔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和產業化應用。作為新的增長引擎,如何構建制造業區域創新中心、引領經濟的轉型發展,是新時期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關鍵。
該中心將以國聯研究院為核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為外延,圍繞研發設計,測試驗證,中試孵化和行業服務能力開展建設工作,搭建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動力電池創新平臺。
工信部部長苗圩、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屠海令、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賈明星、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等出席。
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專家組組長干勇介紹,動力電池國家創新中心成立實際上是出于這樣幾個考慮,首先:因為中國動力電池研究單位很多,研究的資源比較分散,所以借《中國制造2025》契機,把創新資源進行整合。第一個成立國家創新中心就是以動力電池為主的創新中心,主要解決問題,集中創新能力、集中高端研發團隊,在動力電池核心技術突破,因為我們和國際有差距,特別是和日本、韓國差30—40%,續航里程低30—40%。
第二,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雖然發展很迅速,但是乘用車進入老百姓家庭不高,核心問題也是電池問題,還有配套,續航里程不夠,擔心充一次電沒有開多遠就停了。
第三,可靠性,我們和國外的差距包括電池制造成本偏高、電池系統壽命不夠,大概5—8年電池不行需要全換,增加成本等等,還有一個問題中國電池產業分散度高,100萬千瓦電池生產能力企業不到十家,所以產業分散。
另據干勇透露,由于現在在韓國,特別是LG和三星動力電池比能量大概已經達到200Wh/kg,國內低于韓國40%左右,所以國內的時間表是計劃2018年系統達到200Wh/kg,單體達到280—300Wh/kg,到2020年單體達到350Wh/kg,系統達到250Wh/kg以上,基本跟他們并駕齊驅。
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認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就是以國聯公司作為關鍵領域,將國內主要的汽車廠商,像一汽、東風、北汽等聚合一起,同時,聚合大學和研究單位,包括在材料、包括人才培養方面都做出準備,是以企業為主體,另外,雖然是創新中心,但它是非營利單位,是以知識產權和技術聚合的競爭,以追求行業發展最大的共性技術為目標。從政府而言,就是鼓勵金融資本有效進入,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結合、產業發展和開放合作相結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