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編輯觀點 > 固態電池才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后一站”?

固態電池才是新能源汽車的“最后一站”?

作者:陳玲麗 時間:2024-04-25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2024年1月,大眾汽車的電池子公司PowerCo宣布,其合作伙伴QuantumScape已成功通過其首批的耐久性測試,實現超過1000次的充放電循環,同時保持超過95%的容量。此前,2023年9月,美國上市公司Solid Power宣布,其首批A-1樣品已正式交付給寶馬進行汽車驗證測試,寶馬計劃到2025年推出基于Solid Power固態電池技術的首款原型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404/458072.htm

隨著下一代汽車電池技術 —— 固態電池技術的進步和突破,傳統液態電池的地位正受到挑戰。

固態電池為何備受矚目?

因為技術路線不同,汽車電池技術劃分為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大陣營。在性能、安全、成本這三大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磷酸鐵鋰和三元電池的市占率此消彼長。不變的是,為贏得市場競爭優勢,車企都追求長續駛里程吸引消費者,通過優化電池包物理結構以及多“堆”電池,實現增加車輛續駛里程,CTP技術、滑板底盤等應運而生。

根據《節能與技術路線圖》,2025年的能量密度目標為400Wh/kg,2030年目標為500Wh/kg。想達到2030年的目標,現有液態技術路線恐難擔大任,光是350Wh/kg的能量密度天花板就很難打破,但是固態電池能量密度能輕松超越350Wh/kg。

傳統液態主要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四大關鍵要素組成,鋰離子從正極到負極再到正極的來回移動過程中,電池的充放電過程便完成了。而固態電池則是一種使用固態電極和固態電解質的電池,充電時正極中的鋰離子從活性物質中脫嵌,通過固態電解質向負極遷移。

640-10.jpeg

固態電池與液態鋰離子電池的區別

在傳統液態的充放電過程中,電極表面很容易發生副反應。例如,陽極電極表面形成的鋰枝晶很容易穿透隔膜,造成陰極和陽極電極之間短路,導致電池起火。另外,電解液為有機液體,在高溫下發生副反應、氧化分解、產生氣體、發生燃燒的傾向都會加劇。市場容量快速擴大,液態電池在安全性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對于高能量密度與高安全性的迫切需求推動著固態電池的發展。與液態鋰電池相比,固態電池具備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體積小、耐低溫等優勢。

· 安全性高:由于固態電池的電解質固態化,不含易燃易爆、易揮發等成分,可徹底消除電池因漏液引發的電池冒煙、起火等,以及在充放電過程中生成鋰枝晶造成的安全隱患,被稱為最安全電池體系。

· 能量密度高:固態電池能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活性材料,例如,基于金屬鋰陽極的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可超過500Wh/kg,而液態鋰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極限為350Wh/kg。目前,傳統的液態鋰電池已接近其理論能量密度極限,進一步改進的空間很小。

· 體積小:傳統鋰離子電池中,需要使用隔膜和電解液,它們加起來占據了電池中近40%的體積和25%的質量。而如果把它們用固態電解質取代(主要有有機和無機陶瓷材料兩個體系),正負極之間的距離(傳統上由隔膜電解液填充,現在由固態電解質填充)可以縮短到甚至只有幾到十幾個微米,這樣電池的厚度就能大大地降低 —— 因此全固態電池技術是電池小型化,薄膜化的必經之路。

· 溫度范圍更廣,循環使用壽命更長:固態電解質的穩定性可以減緩電池中的失活和退化過程,不僅可以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還能阻止金屬鋰的電極枝晶生長,減少電極的體積膨脹和損壞,提高電池的循環穩定性。

另外值得補充說明的是,液態鋰電池往往需要先將單體電芯封裝完成后先并聯再串聯,若想省流程直接串聯,則會導致正負極短路。而固態電池由于內部不含液體,不存在短路的問題,可直接串聯組裝。還有對于固態電池,因為其高安全性,可簡化甚至不需要冷卻系統,所以固態電池的實際量產過程中,其成組成本會更低,整個生產流程更簡單。

固態電池階段發展之路

固態電解質是固態電池的核心部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固態電池的各項性能參數,如功率密度、循環穩定性、安全性能、高低溫性能以及使用壽命。固態電池按照其電解質的不同分為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三種路線。

640-11.jpeg

目前氧化物體系進展最快,硫化物體系緊隨其后,高能聚合物體系仍處于實驗室研究階段,硫化物和聚合物體系都已取得長足進展。氧化物的綜合發展性較為均衡,其他兩種的電解質均存在高成本或研發難度大等問題,不能達到大規模生產應用的要求。

展望固態電池未來發展趨勢,技術上步步為營,采用逐步顛覆策略,液態電解質含量逐步下降,全固態電池是最終形態。依據電解質分類,鋰電池可分為液態、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四大類,其中半固態、準固態和全固態三種統稱為固態電池,區別在于所包含的液體電解質質量。

其中,半固態電池的液體電解質質量百分比小于10%,準固態電池液體電解質質量百分比小于5%,而全固態不含有任何液體電解質,其電解質材料為固態。現階段電池體系包含部分液態電解質以取長補短,逐漸減少液體的使用,從半固態電池到準固態電池,最終邁向無液體的全固態電池。

640-12.jpeg

固態電池“三步走”路線圖

固態電池的迭代過程中,液態電解質含量將從20wt%降至0wt%,電池負極逐步替換成金屬鋰片,電池能量密度有望提升至500Wh/kg,電池工作溫度范圍擴大三倍以上。預計在2025年前后,半固態電池可以實現量產,2030年前后實現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應用。

目前在全球范圍內,全固態電池主要處于研發和試制階段。從液態電池到固態電池,首先會面臨電解質材料的變更,進而帶來工藝上的轉變。目前日韓和歐美等海外企業更傾向于硫化物技術路線,致力于全固態電池的開發,產業化進程相對緩慢;而國內企業多數選擇氧化物技術路線,研發的產品多為半固態電池。

全球汽車制造商之所以熱衷于開發全固態電池,是因為消費者對里程的需求依然強勁。材料技術、制備技術不夠成熟、生產成本過高,成為制約全固態電池產業化的主要因素。行業普遍認為,全固態電池距離大規模產業化至少還需5年時間。正因如此,半固態電池成為公認的更利于產業化的技術路線,而全固態電池極有可能成為電動汽車市場爆發式增長的催化劑。

固態電池產業化仍需時間

目前,全球都在加快固態電池的研發,在固態電池正是量產之前,還有幾個關鍵技術問題亟待攻克。例如,固態電池的低電導率和高界面阻抗,讓鋰離子在電池內部傳輸效率過低,影響了電池的快充能力和循環壽命,同時也無法讓電池的容量正常釋放。

640-13.jpeg

· 固態電解質的離子電導率偏低。所謂離子電導率指的是鋰離子在電解質內移動的順暢情況。固態電池的電導率普遍低于液態離子電導率,比如聚合物電解質,其離子電導率甚至比液態離子電導率差了多個數量級。

· 固體電解質與電極間的界面阻抗較大。傳統液態電解質與正負極之間是固液接觸,界面潤濕性良好,可以說是“嚴絲合縫”,界面之間不會產生大的阻抗。但是固態電解質和正負極是固固接觸,接觸效果差了一大截,所以鋰離子在界面之間的傳輸阻力更大。

此外在固態電池中,除了電解質和電極之間的界面,電極內部還存在復雜的多級界面,電化學以及形變等因素都會導致接觸失效影響電池性能。長期使用時穩定性不理想也是長壽命儲能固態電池發展的瓶頸。固態電池在服役過程中結構與界面會隨時間發生退化,但退化對電池綜合性能的影響機制尚不明確,難以實現長效應用。

而構建高性能固態電池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構建高性能的固態電解質,二是提高界面的相容性和穩定性。目前,可以通過兩個手段解決這一問題:第一個是加強材料的處理能力,讓界面越來越完整,接觸越來越充分;第二則是在材料選擇過程中,根據不同類型的材料,結合不同的材料體系、物理性能做復合,最終形成一種復合材料,其中,有無機的材料部分更多為了彌合界面的接觸,無機的材料部分主力傳導離子。

除了技術的限制,阻礙固態量產的另一個老大難就是成本,固態電池要想與傳統液態鋰離子電池一較高下,電池降本至關重要。由于固態電解質用量的增加,全固態電池成本相比混合固液電池會進一步增加。目前固態電池較液態電池成本高出30%以上,預計半固態電池規模化量產后,成本比液態鋰電池高10%-20%。彭博新能源財經預計,固態電池將首先在高端電動汽車中采用,其成本將在2032年下降至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的同等水平。

固態電池得到資本高度青睞的同時,也在經受著同樣力度的質疑。其中,最常被大寫加粗的懷疑角度是:量產進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大汽車公司的固態電池上車時間表中一窺端倪。技術和成本是擋住固態電池產業化道路的兩座大山,在短期內無法跨越,到2035年電動車全固態電池的市場滲透率預計不會超過15%。鋰電產業鏈是一個至少還有10年良好前景的行業。

因此,投資者的熱情也沒有前幾年那么積極,根據金融數據和軟件分析公司PitchBook的數據,2023年固態電池公司的全球風險投資交易額下降了72%,降至1.46億美元,是近五年來的最低值。投資公司Ibex Investors合伙人杰夫·彼得斯(Jeff Peters)稱,“投資者對固態電池的興趣已經減弱,他們正在質疑固態電池的風險是否值得。”

固態電池面臨著漫長的研發周期,憑借鋰離子電池的持續進步,固態電池技術對于未來電動汽車可能“并非必要”。從目前市面上的來看,確實也可以滿足眼下的用車需求:800V超高壓已經快成為新勢力們的標配了,甚至900V、1200V也都在路上。兩種技術正處于激烈的競爭中,誰將勝出尚不得知。

但是不得不直面的問題是:固態電池產業化將會重塑現有的鋰電池供應鏈,像隔膜和液態電解質企業,如果不能及時轉型升級,將面臨被“顛覆”的結局。從固態電池的發展階段來看,科研人員還在逐步完善固態電池的一些缺陷,并且也在等待其商業化量產的契機。新能源電動汽車的爆發可謂是跨時代的一筆,而固態電池取代液態鋰電池也將是革命性的。

全固態電池已成為下一代電池技術競爭的制高點。發展全固態電池已被日本、韓國、美國、歐盟等主要國家和地區列為國家發展戰略,全球企業都在積極進軍這一領域。

640-14.jpeg

日本在研發方面起步較早,在專利申請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積累了全球最多的固態電池專利技術,像豐田和日產這樣的日本公司已明確表示,計劃在2028年左右實現ASSB的大規模生產。在韓國,主要的電池制造商如三星SDI、SK Innovation和LG Energy Solutions繼續投資于研發,三星SDI在2023年完成了全固態電池試生產線(S-line)的建設,并計劃在2027年實現大規模生產。

雖然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但在全固態電池的專利布局方面,與國際企業仍有較大差距。中國固態電池技術路線多樣,主要集中在半固態/固液混合電池,其中半固態電池已實現小規模生產并在汽車上應用。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