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pida的破產
2012年2月27日,日本唯一生產DRAM的公司爾必達(Elpida)宣告破產,社長坂本幸雄在發布會上哽咽著說:“為(相關各方)帶來了很大麻煩和不安,在此深表歉意。”爾必達破產出售一時成為世界半導體業界的關注焦點,有人說這為“日本半導體產業寫下了休止符”,話似過了些,但受到嚴重打擊確實無疑! 爾必達是在1997~1998年間世界DRAM供過于求,陷入泥沼后在政府授意下,于1999年整合日立、NEC、三菱電機三家公司的DRAM業務而成立,旨在增強競爭優勢,保護日本DRAM產業。合并后的爾必達公司僅次于韓國的三星和Hynix位列三甲,在21世紀頭幾年里表現搶眼,增長快速,技術領先,收購德國奇夢達,當時曾企圖聯合臺商,搞定三星而成天下第一DRAM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4701.htm但在大跨度擴張之后,爾必達出現了產能過剩,導致2007年DRAM市場價格再度急劇滑落。屋漏偏逢連夜雨,2008年又遭遇世界金融危機,DRAM全球需求繼續大幅萎縮,產品價格進一步下行,爾必達瀕臨絕境。所幸爾必達在2009年獲批適用日本《產業活力再生法》修正案,成為新法的首家受益者,獲得約3.7億美元的公共資金和得到政府擔保的約12.4億美元的日本政策投資銀行融資,紓得一時之困。但在日元長期升值、韓國競爭不斷加劇、產品價格連連下跌,加上泰國洪災導致個人電腦供貨低迷的重重困難下,公司運營失色,2012年2月初發表的財報顯示,2011年4月-12月期的決算中,公司虧損約12億美元,負債更超過50億美元之巨,馬上須還的有10億美元。日本政府愛莫能助,再無援手,原先打算通過官民合作振興“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夢想徹底破滅。專注于NAND閃存生產的東芝公司也無意購并,萬般無奈,公司不得不宣布破產求售,開日本電子企業史上之先例,創日本廠商破產規模之最。

爾必達DRAM生產擁有相當規模自不待言,技術與韓系企業也相去不遠,25nm技術已完成開發,且移動存儲器的世界市占率達到了17%,若有公司出資購并,頗具戰略意義,因而美國美光(Micron)和韓國海力士(Hynix)都表示了極大興趣。傳聞聯想旗下的弘毅投資公司也曾有購并之意(公司拒絕置評),要是成了現實,無論對聯想還是中國還真是件大好事。5月8日,美光出資25億美元在與海力士競標中勝出,據悉在未來5年內美光將繼續投資38億美元。美光入主爾必達,世界DRAM市場勢必重新洗牌,爾必達和美光兩公司原先分別占世界DRAM市場的三、四位,合并后市占率將一躍逼近24%,超過海力士(23.9%),僅次于三星(41.4%)而成第二品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產能而言,據統計這3大公司更十分接近,月投片都在325K左右(圖2)。因此,隨著美光整并爾必達,再聯手美日臺三方DRAM的總產能,無論在一般DRAM還是移動DRAM都有可能打破韓商的壟斷。
美光NAND閃存的市占率為11.3%,雖低于三星的37.5%,東芝的31.6%和海力士的11.8%,但也有一定競爭力,它與爾必達合并后,自然能在DRAM方面發揮綜合效益,利用生產調節以改善產品長期供過于求的困局,移動DRAM也能在中低端智能手機市場上擴大其市占率,從而大幅改善成本,提高獲利能力。兩公司合并固然可望今年提升產品價格(據說平均單價可上揚15%),市場獲得較快發展,從原先預計的240億美元提高到300億美元。但由于廠商減少,更趨集中而走向壟斷化會帶來負面影響,所以這事件也可說是一把兩刃劍。

爾必達的沒落也是日本電子業界近年面臨嚴峻局勢的一個縮影。日立、東芝、索尼3家平板顯示器公司不久前在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資助26億美元下也合并組成了日本顯示器公司(Japan Display Inc),變為日本規模最大的顯示器制造廠商,與韓國的三星顯示器公司(Samsung Display)和LGD(LG Display)公司一樣鼎足而立,成為世界三大液晶面板制造廠商。世界液晶顯示器也已走向成熟,液晶面板產品面臨的結構性挑戰與爾必達的DRAM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有爾必達的前車之鑒,因此,日本一些有識之士擔心:日本整合后的液晶面板業會不會重蹈覆轍?綜觀當今世界電子業界,韓國在崛起,美國在復蘇,日本在衰落,代表這一傾向的產品正是DRAM,試看上世紀70年代,Intel以DRAM起家,80年代日本搶得了DRAM技術和生產的制高點,基此甚至一舉超越美國成為了世界半導體市場上最大的供應國,春風得意,可好景不長,很快在90年代,韓國照葫蘆畫瓢,還是在DRAM的技術和生產上趕過了日本,從而成為當今世界眾所側目的最大DRAM生產地。同時也很清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公司則是美國的Intel、日本爾必達、韓國三星和美國的美光。
反觀中國,去年還有作者在網上發表文章,建議中國半導體業應上DRAM,現在看來為時已嫌晚,作者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持相同觀點,并在媒體上與人公開論爭過,惜乎人微言輕,于事無補。話說回來,今天中國還是應該根據實情,汲取他國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抓緊時間找對發展產品(或許真的是“邏輯電路”了),認認真真思考,積極采取措施,努力去夯實中國電子工業的脆弱基礎――集成電路和平板顯示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