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陣營鼎立 DRAM產業淘汰賽沒有終點
資金匱乏 筑下50納米戰爭的天險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6537.htm在技術制程上,美光和爾必達2009年都缺席于50納米大戰,主要原因是資金不足,沒有多余資金引進新的機器設備,但兩陣營這口氣當然咽不下去,隨著DRAM產業景氣快速復蘇,美光和爾必達2010年將重整士氣,前進50納米和40納米制程。
轉進50納米制程對于DRAM廠是重要的競爭分水嶺,因為導入50納米制程需要導入浸潤式微顯影(Immersion Scanner)機臺,1臺價格超過新臺幣10億元,但平均1臺只能做約1萬片產能,如果1座晶圓廠的規模是單月10萬片,就要購買10臺的Immersion Scanner設備,要花上100億元,由此可知,50納米制程世代比的絕對是口袋的深度。
美光的50納米制程在2009年初在美國麻州Virginia廠開始試產,2010年預計50納米制程也將進入量產,同陣營的南亞科和華亞科,2010年也是重兵放在50納米制程上,南亞科旗下3萬片的12吋廠產能,和華亞科旗下高達13萬片的12吋廠產能2010年都要全數轉進50納米。由此可知,2010年的DRAM產業將是新制程的挑戰賽,比技術也比時間。
美光技術+臺塑財力稱霸臺灣DRAM產業
對南亞科和華亞科而言,因為在轉制程同時,等同是從溝槽式技術要轉換到堆疊式技術,部分機器設備、制程設計都要改變,相較其他同業,會走的比同業艱辛,但只要跨出這一步,未來40納米和30納米相對容易許多。為了確保制程和技術轉換順利,南亞科在2009年下半先導入68納米的美光溝槽式制程做練兵,確定溝槽式技術無慮后,再轉進50納米制程,華亞科則隨后加入。
南亞科和華亞科為了轉進50納米,也開始密集募資,南亞科辦理3次募資總共獲得462億元的資金,銀彈相當充沛。華亞科也不遑多讓,2009年8月辦理海外存托憑證募得102.52億元,這次現金增資預計可募得近150億元,合計兩次募資可獲得250億元;臺塑集團旗下DRAM廠搶錢的功力一流,更是羨煞眾多同業。
有了南亞科和華亞科的支援,美光本身也同時進行40納米制程的研發,由新加坡廠導入試產,未來到了40納米制程,由于Immersion Scanner機臺都可以共用,所需的費用就可以大大減少。由此推測,在美光精進的技術加上臺塑集團財力的奧援,2010年南亞科和華亞科的DRAM勢力頗有想像空間。
爾必達臥薪嘗膽2010年將一舉跨到40納米
臺灣另1個DRAM聯盟的帶頭者則是爾必達。 2009年的金融風暴重傷DRAM產業,也使得爾必達一度面臨財務危機,是繼奇夢達之后,市場認為最有可能走向破產的DRAM陣營,也因此爾必達當時密切與臺灣政府合作,希望能獲得臺灣金援。此外,爾必達內部也擬好兩套作戰計畫,以應付當時的艱辛困局。
1個是利用現有65納米技術作微縮,研發出65納米XS版本,讓產能多出20%;另1個是決定舍棄50納米,且在2010年直接跳到40納米制程技術。爾必達內部評估,如果公司2010年才轉到50納米制程,那么三星2010年的40納米早已量產出貨,整個技術斷層仍是存在,但如果能直接跳到40納米制程,屆時成本競爭力有機會與三星一較高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