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圓教父張忠謀:企業最重要是拾回自信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說,這一波金融風暴不僅讓亞洲的機會浮現,也凸顯企業競爭的重點。政府應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經營環境的角色,走向開放,讓企業成為世界經貿的一員,政府該做的事情絕對不是減稅,特別在今天的環境下,減稅根本是一個錯的事情。。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5363.htm張忠謀說,企業應該靠自己,不應該依賴政府,企業應該重拾70年代、80年代的樂觀態度,以辦大事、辦難事的態度與精神面對企業經營。張忠謀強調,在金融方面,政府的監督會增加,政府的控制會增加,但是,新機會也是新挑戰,企業的競爭不會停,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定理─競爭并不會改變,反而是更激烈的競爭,這其中當然包括替代能源產業。
張忠謀強調,企業最重要的不是減稅而是拾回自信,拾回樂觀,保持本來就有的元氣,并抱持做大事、做難事的勇氣和精神,臺灣是非常有希望的。
對于張忠謀指出減稅是錯的,臺灣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表示,減稅和開放市場二者都可協助企業發展,要看當時的需要與政策目標,而促進經濟的方法很多,減稅也會停止,最近財政部就建議其它部會以編預算補貼,代替減稅。
馬政府從去年520執政之后,減稅幅度最大的是遺產及贈與稅的稅率巨幅下降80%,每年稅收損失200億,主要政策目標為吸引臺商資金回流。
而最近的減稅爭議為,在立法院三讀受挫的產業創新條例,其30條的立法宗旨為吸引國際級500大公司來臺投資,但是其法律條文卻沒有「吸引投資」之文字,而是「國際級跨國企業設立營運總部」,其中1.研究發展、2.權利金、3.管理服務、4.股票處分利得、5.股利,匯回臺灣,可享有免稅,其余的課稅所得,營所稅降為15%。民間會計師估計,每年稅收損失50至100億,但行政院估計稅損只有5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