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次DRAM巨浪來襲 臺灣會是手無寸鐵
臺灣DRAM產業整合和再造忙了1年,都白忙了!從臺美日整合抗韓的大劇碼,演到最后變成臺灣獨腳戲,原本要搭檔演出的爾必達 (Elpida),最后到底要不要上場,外界摸不著頭緒。然DRAM產業再造計畫如果真的要喊卡,要想下一波DRAM產業不景氣巨浪來臨時,臺灣還能僥幸逃過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經過2008年這一波,臺灣DRAM產業傷得太重,失去制程演進的能力和募資能力,與國際大廠距離越來越遠,下一波巨浪侵蝕時,臺廠會是手無寸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00107.htm2008年DRAM產業再造進行初期,金士頓創辦人孫大衛曾說,臺灣DRAM產業5家太多、1家太少、2家剛剛好。當時產業氛圍也認為「晶圓雙雄」、「封測雙雄」,因此DRAM產業也應該整合成2家,較符合成熟產業的趨勢。
然 1年過后,臺灣DRAM產業5家都還在,1家也沒少,但大部分業者的體質,就象是從加護病房送回普通病房般,雖然就回一條命但不見得能上場去和國際大廠打仗。現在DRAM產業整合聲浪逐漸變小,認為隨著DRAM價格上揚,臺廠都已經開始現金流入,因此不需要政府出面整合。
但這樣想是很危險的,臺灣DRAM廠這一次僥幸不被淘汰,但各個體質虛弱,存儲器產業景氣每3年1個循環,2010年供給還不多,是因為2009年各廠還沒賺太多錢,沒有大幅擴產所致,但等到各廠手上的現金逐漸累積,就會在開始大幅擴產,造成供過于求,這是DRAM產業的宿命所在。
等到那一天來臨呢? 臺灣DRAM廠要拿什么去抵御寒冬?過去DRAM廠的景氣循環是賺3年、賠3年,競爭力強、成本夠低的一線廠是賺3年、賠1年,但臺廠通常是賺1年、賠3年,因為臺灣生存模式是依附在國際大廠身上,因此總括過去10年的發展歷程,都是小賺大賠。
DRAM 產業相當成熟,但即使面臨2008年這么嚴峻的環境,也是沒有人要退出,DRAM業者各各賭性堅強,眼看已經賠了3年,就要到了全部贏回來的時候,最后當然是豪賭一把,也因為這樣的產業特性,使得DRAM產業非常難進行整并,但再拖下去,最高興的是韓系業者,未來將輕而易舉地把臺灣DRAM產業殲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