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規芯自給水平究竟如何?車規芯片圈內人為你揭秘

國產車規芯片自給率究竟處于何種水平?
幻實(主播):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武漢夢芯科技汽車事業部副總經理許斌先生,南京匯聚新材料董秘余凱先生,云途半導體首席戰略官張偉女士,裕太微電子車載BU業務總監李爽先生,一起來探討國產車規級芯片自主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先請集微嘉賓介紹一下各自企業在汽車領域的應用方向。
李爽(嘉賓):我是裕太微電子車載BU的負責人。裕太微電子的主要產品是汽車以太網芯片,車載業務是我們一直深耕的戰略方向。裕太微目前有將近300人的研發團隊,在車規領域已經達到百萬批次的年出貨量,并且PPM值可以達到0。我認為做汽車芯片企業要想落地,質量管控要達到讓客戶滿意的程度,公司才能走得更穩,才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本土客戶或者是以后的國際客戶。
張偉(嘉賓):我來自云途半導體,云途半導體是一家專注于車規級32位控制類芯片的fabless公司,是小米產投投資的第一家汽車芯片公司;北汽產投、保隆科技以及匯川技術等也都是我們的產業投資人。同時云途也拿到了國內首個車規級MCU的功能安全產品認證證書,并且達到了100萬顆的出貨量。目前,云途已經有15顆芯片投入量產,出貨的所有芯片都得到了主機廠的質量認可,所以我們也算完成了從0到1的突破的一家創業公司。
目前國內大環境非常缺芯,尤其是我們做的這類芯片;單車用量是150顆到250顆左右,所以我們肩負的國產芯的任務非常重。當然我們云途也非常感謝國內的主機廠以及零部件廠商對中國芯的支持。

云途半導體部分產業投資方(圖源企業官網)
余凱(嘉賓):大家好,我是來自于南京匯聚新材料的余凱,我們公司主要聚焦MLCC的上游材料和制造。我們公司在設立之初就在海外布局了一些上游材料企業的收購,去年收購了道登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玻璃鈦和導電凝漿領域的研發公司。我們在國內開展了介質陶瓷材料、玻璃態、導電極金屬漿材料的生產研發和量產,經過資方增資之后,在南京投了8條MLCC的制造線,目前在通信和電源端已經有一些產業客戶在積極導入。我們也有幸得到了包括陽光電源、上汽、中際旭創等一些產業方的認可,可能會在今年或明年把產能再拉大一倍。
許斌(嘉賓):我是來自武漢夢芯科技汽車事業部的副總經理許斌。夢芯科技是一家專注于北斗定位導航衛星芯片的專業公司。我們公司的傳統業務是測量測繪,但是隨著自動駕駛深入發展,衛星導航芯片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在2020年汽車行業面臨缺芯后,我們公司就把汽車產業作為一個重要的方向。
和前面幾位相比,我們算是新兵,但新兵有新兵的好處:我們屬于資源型公司,是北斗行業的國家隊。所以我們針對行業特點,從比較知名的車企開始做起,目前我們從0到1的過程已經走完。后續有機會和大車企做配套的話,我們也有比較豐富的導入經驗,也希望借助這個機會跟各個投資人去見面。

主播幻實(左一)許斌(左二)余凱(中)
張偉(右二)李爽(右一)
幻實(主播):各位都是國產車企的產品代表,當前汽車產品的國產替代現狀如何?可以從你們自己所在的細分賽道講一講。
李爽(嘉賓):一款車載芯片從進入賽道到實現整個產品落地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我在汽車行業做了十幾年,以我的認知,以前可能真的需要24個月或者更長時間。而現在很多車廠和客戶要求的研發速度已經加快很多,這對于我們這種剛剛起步的企業來說其實是很大的挑戰。一方面我們要滿足客戶產品技術上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們自身的質量管控一定要跟得上。
目前我們在這兩方面下了很大力氣,首先我們從2020年開始廣招賢才,每個月人員擴張速度非常快,從最開始創業的十幾人,到目前上市階段已經有300多人。在質量管控這方面,我們邀請了很多客戶、專家和咨詢機構,對我們整體的業務流程進行質量管控。大家都能感知到,目前的市場狀況不容樂觀。各個客戶對我們公司的審核讓我們公司的內功有一個很大的提升,這是非常有必要的。
幻實(主播):我想問您一下,以太網車規芯片國產化率的比例怎么樣?
李爽(嘉賓):車載通訊領域中,以太網雖說也有十幾年的歷程,但它的滲透率的確沒有那么高。從整車滲透率來講,目前特斯拉是比較高的,大概有幾十個節點。國內新興的一些蔚小理的滲透率也比較高。裕太微作為后來者,更多是本土的一些項目,這些項目在整個汽車盤子里面大概占50%的份額。我們在這50%的份額中其實也就占百分之幾,我們的進步空間還非常大,還需要繼續努力。

2023年1-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圖源網絡)

工藝成熟后,市場突圍該如何實現?
幻實(主播):剛剛李總提到,國產化突破一定要增加研發速度,做好產品的質量管控。我也想問一下張總,你們認為國產化提升的突破要用什么方式來解決?也請您給我們講一講目前您所在的賽道國產化的程度怎么樣。
張偉(嘉賓):說到國產化,我們做國產 MCU的絕對是“風口浪尖”的公司。過去幾年,芯片很火,相信很多人聽說過20塊錢的芯片炒到4000塊錢以上的情況,大多都是我們這類芯片——MCU。在自給率的方面,真正國產芯片截至目前為止應該還不足5%。過去兩年中,因為缺芯過于嚴重,導致一些車企和零部件廠商不得不選用一些半消費類或者是半工控類的芯片來代替車規級芯片,但其實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得已的行為,因為從制造工藝、設計流程和產品性能上,消費類工控類的芯片都沒有辦法和車規級的比。
幻實(主播):所以這種被動元器件聽起來簡單,要做好并不容易,像晶振、MLCC都屬于非常難做好的,而且也是日本燈國外企業比較成熟的賽道。下面有請許總,您對于這個話題有沒有什么想要補充的,或者有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許斌(嘉賓):針對夢芯這類芯片在汽車行業缺芯來說,它是有自己獨到的特點的。
習總書記說過中國要發展自己的、獨立的衛星系統,不能受任何國家的安全系統制約。中國的車企要走到國外去,用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肯定是最可靠的。無論是美國的GPS,歐洲的伽利略,還是馬斯克的星鏈,都是從功能安全上去解決這一類芯片在市場的全球的應用,所以說中國發展這類芯片實際上還是要走面向全球的道路。
中國從去年開始已經慢慢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那么產品搭載的衛星導航系統必須適配全球,這也是我們芯片企業肩負的使命。缺芯對于我們來說是把雙刃劍,好處是國產主機廠真正開始認識到國產替代的重要性,要給國產芯片發展的平臺和空間。其實芯片在汽車行業面對的是一個非常不友好的封閉環境,但是把這種不友好的場景變成友好的場景,也是我們芯片公司自我提升的過程。
夢芯在衛導芯片領域其實起步比較早,但進入汽車行業相對來說比較晚,但是晚也有晚的好處,我們看得到前人踩過的坑,會盡量避免去踩。前面幾位做32位 MCU的領域我其實是很了解的,整個產業的自給率可能不到3%~5%。我們這一類的芯片相對還好一點,是可替代、可持續的,主要針對全球衛星系統的一類芯片,而且我們的工藝相對來說沒有那么高境界,我們選擇40納米工藝。把40納米到22納米這個區間的工藝做好做強,是我們的將來的機會。
幻實(主播):做好工藝之后怎樣進行突破?
許斌(嘉賓):第一點是硬件設計本身,聚集國內的全球頂尖設計人才,包括夢芯的韓博士,他是全球最頂尖的GPS設計專家,是全球最早開始做GPS的一批人,有很扎實的技術功底。夢芯目前三百多人的團隊里有兩百多人從事芯片研發設計,包括軟件算法設計。這方面的產出可能現在還看不到,但投入確實已經有很多。而且夢芯本身是一家聚焦國家戰略資源行業的企業,所以它看到的信息跟政府的戰略資源布局是相對一致的。
第二點就是產業的適用性,這需要包括在座的各位車企給我們機會去試錯、容錯。我們一方面不斷地投入,另一方面通過車企給我們反饋的意見找到機會,實現雙方的提升、真正找到我們的產品跟汽車行業怎么去做適配,這是我們的一些想法。
幻實(主播):最近我們在整個賽道里會看到一個詞頻繁地被提起,就是Chat GPT,我相信各位應該也都是像面對浪潮一樣被這個概念洗刷。我也想請問回到我們汽車行業,尤其是車規芯片賽道,大家覺得在智能化時代下Chat GPT會帶來什么樣的機遇,或者是在哪些環節上會有一些新的變化?
李爽(嘉賓):作為一個后來者,我們此前更多是在看國外的友商在做什么。一個企業要看它會不會有更大的發展,要看他能做什么別人做不到的。裕太微從成立到上市用了六年時間,可以說是有很深的技術沉淀。我們目前已經在給客戶做一些定制化的產品,同時肯定還要有一些自己的新想法。
從車載以太網來講,我們量產了百兆、千兆,接下來我們會跟進國際友商,繼續量產2.5G、5G、10G這樣的芯片。我們參與了國內汽車行業的一些標準制定,也參與了國際上一些技術發展趨勢標準的制定;我們時刻都在關注新興技術的發展,也一直在做相應的技術儲備。從行業技術趨勢來看,我們做好了布局,在車載通訊上,我們的產品會更加多元化、豐富化。這也是我們跟隨國際的技術發展趨勢、并且從不同的賽道去超越和追趕的機會。

裕太微電子車載以太網布局(圖源企業官網)
張偉(嘉賓):說到Chat GPT與汽車的交互,我個人有兩個想法。我認為目前自動駕駛的研究重心還是在提高感知的能力,包括攝像頭、激光雷達等方面上,我們希望人工智能帶給我們認知層面上的提升。一方面我們希望它可以提升對駕駛員本身的認知,從而判斷駕駛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危險行為,我覺得這是能夠應用到我們駕駛員的安全行駛的場景中的。另一方面是對整車的認知;我前段時間看了一個電影叫《人生路不熟》,里面有人拿了一部手機,就把整車的模型感知出來了。如果發生任何碰撞,車載芯片之類的硬件有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感知層面的人工智能就會做出一些提醒。作為汽車硬件,雖然現在經常提到智能化,但最核心的還是安全。汽車行業永遠是一個“安全先行”的行業,所以從安全的角度來說,我們可以考慮怎樣用人工智能提供更多的抓手來實現更加全面多元的數據收集,并提升使用者的認知。
余凱(嘉賓):電容市場是一個出貨數量非常大的行業,我們可能是以億或者十億的數量級來出,所以在產品的一致性上需要有大量的數據采集和處理的過程。我們在自動化過程中也在與國內的設備廠商做一些開發,我們希望他們也能幫我們一起做處理,共同把產品的一致性做的更好。
就Chat GPT這個概念來說,目前在我們這個產業應用比較少,但我們覺得數據對我們來說還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現在在尖端科技領域,我們公司與日本廠商中間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追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有一些積累,尤其是需要一些數據來支撐我們往前走。其實我們在臺灣的開發團隊也用到了一些大計算的技術去做材料開發前期的模擬,但真正應用在Chat GPT的場景其實還不多。

MLCC上游材料材料驗證過程(圖源網絡)
幻實(主播):好的。聽起來您現在已經開始用AI輔助計算來開發材料了,這種工具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嘗試。
余凱(嘉賓):主要還是由設備廠的一些軟件部門來幫我們做,其實我們更多還是依靠他們。自身做的還是不多。
關注視頻號,更多精彩。


Chat GPT對車載芯片影響幾何?
許斌(嘉賓):對于Chat GPT我就說兩點。第一,它的數據量確實非常大,做機器語言、神經語言學習的時候,對衛導系統有較大的幫助。目前,衛星導航在車輛的使用環境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一些城市峽谷路線、隧道高架橋下面其實都還未百分百達成衛導。如果要真人真車上路模擬,成本很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用Chat GPT去模擬一些實驗場景,由此解決很多場景的仿真、模擬費用的問題。
第二是在真實場景的虛擬現實化方面,Chat GPT也可以得到最直觀的體現。夢芯做的這類芯片其實是為元宇宙做了一個雛形,包括為任何物體賦予時間和空間的屬性,為虛擬物品去制定它的現實位置信息,所以我們借助這個場景能做到很多的模擬,這是目前Chat GPT對我們的影響。
幻實(主播):我最后再請各位聊一個話題,就是我們對未來的展望。我們以現在為時間點去展望未來兩到三年的趨勢,你們覺得會是什么樣?
許斌(嘉賓):這就不局限于夢芯目前的衛導產品了,將來自動駕駛發展到高階可能是多場景融合、多傳感器融合;除了遠距離的衛星導航自動駕駛,還會有中距離的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從不同方位、不同的時間、空間節點上去做到自動駕駛。實現人、車、物的整體融合,真正做到人上車就休息,到達地點就開始工作這樣一個方案。夢芯希望在這個場景下為車輛提供精準的位置服務,并且能在兩到三年內與相關主機廠有基于L4級別的自動駕駛項目落地。目前我們與主機廠配套的普通導航產品其實已經都有了,還是期望基于L3以上的項目落地。
幻實(主播):看來許總覺得 L4很快就會實現了。
許斌(嘉賓):就現在來看的話,L4的時間軸應該還要往后推四年到五年。其實每一屆車展能看到的只是未來兩到三年的變化,2019年的時候整個上海車展還沒有那么多輔助駕駛,2021年則是擁抱變化,那一年給我的感觸是最大的,很多之前在傳統汽車時代看不到的輔助駕駛產品在那年浮現了;而今年的車展基本上就可以看到輔助駕駛已經成為了標配,上車率越來越高。
展望未來,中國應該是更有希望快速實現自動駕駛場景的國家,但再怎么快要也要遵從“車是必須保障人的安全的行駛工具”這一基本規則。
余凱(嘉賓):做企業是要樂觀的,不然企業沒法往前走。有幸的是,我們在一個天花板比較高的行業里。雖然我們做被動件,但這個行業的替代率其實非常低,特別是中高端產品基本還是被外國壟斷。即使國內的上市公司龍頭企業,可能每年在細分領域只有不到十億或者十幾個億的營收,市場還存在幾百億的空間,所以我們覺得未來的空間非常大。另外,我們現在正處在從0到1的階段,也就是材料的體系化開發階段,我們在消費級和工業級已經成熟了,但是在車規級我們可能還需要一到兩年的時間要去驗證;這個過程很難熬,但是在行業的毛利率非常高并且替代也很少的前提下,我們依舊能保持樂觀的心態。當然我覺得也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得到客戶的支持之后,我們才能去把產品做得更好。
張偉(嘉賓):我們云途所處的賽道應該是非常難走的賽道,現在云途的產品大概能夠覆蓋整車MCU70%的應用場景;當然我們也希望進一步提高產品和產品線的應用覆蓋率,同時我們要把自身的性能安全水平做到與國際品牌持平,這是我們未來2至3年的基本目標。
同時我們認為車作為第三生活空間,智能化的發展是必然趨勢,尤其是對車內人身安全的監控和保障上,都需要MCU提供更多的數量、質量和性能上的保障,所以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我們希望在2至3年內我們的產品能更多地應用到我們新的智能化的場景中去,真正讓我們國產的芯片在路上跑起來。
李爽(嘉賓):對裕太微來講,未來兩三年內我們會在產品布局上做生態整合。其實我們和國內的很多友商,包括云途半導體,也都有業務上的關聯,我們也在做這種聯動的生態圈。我們希望在未來兩三年內,和國內的這些友商同仁們合力把車載領域的國產化率提高,也希望我們能把自身的內功做好,和大家一起來助力國產芯片的發展。
點擊關注主播幻實視頻號,
帶你進入21世紀最貴的圈。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需求迅速擴張。隨著中國正式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出口國,國內外市場的雙重壓力給國產芯片廠商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國產車規芯片的自給率尚不容樂觀,尤其高端芯片的國產替代仍然任重道遠。在長期的技術積累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風口下,國產車規芯或許只要再多得到一些信賴、再多獲得一些支持,就能真正騰飛。我們相信,國產車載芯片彎道超車、逆勢突圍的時機就在前方,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點擊圖片可跳轉至大咖談芯聲音合集,快來收聽吧!
-END-
采訪 | 幻實 編輯 | Tina 審核 | 超超


點擊下方卡片,關注芯片揭秘
和我們一起****半導體產業

芯片揭秘芯片揭秘以芯片為源頭,探討以半導體為驅動的電子應用,如智能汽車、智慧能源、材料設備、智能制造等領域,通過產業論壇、行業聚會、合作對接、項目投資等方式,服務中國科技實現自立自強。 談投資,聊項目,發心聲,就來芯片揭秘!285篇原創內容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