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利泉源在創新價值 而不是降低成本
2008年底時,三星共有8萬4,000多名員工,LG則有2萬8,000多名員工,令人驚訝的是,三星員工2008年的平均薪資達4萬8,000多美元,而LG電子更高達5萬1,000美元,盡管景氣欠佳LG Display也發出了3萬5,000多美元的平均薪資。這個數字對臺灣廠商而言,恐怕是可望不可及的數字。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6760.htm從1990年代起,南韓業界、輿論界便不斷討論「價值、成本」孰輕孰重的議題。南韓業界沒有選擇以海外生產、降低成本做為企業的核心戰略,而是選擇以品牌營銷、核心技術、經濟規模做為市場競爭的利器。如今,英文沒有臺灣人流利的南韓人,以自有品牌的身段,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而無論是DRAM、還是面板,以三星為首的南韓企業,具有操控市場價格的實力,不僅讓世界級的計算機大廠膽顫心驚,更讓記憶模塊業者又愛又恨。
零件、成品部門分立的「雙塔體制」
1月初,首爾正值嚴冬時節,位在首爾太平路的三星總部,宣布了一件三星史無前例的組織改組工作。在經過多次的辯證之后,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決定將企業經營區隔成「零件、成品」兩大塊,并分別由李潤雨、崔志成領軍,這與宏碁、華碩將品牌與代工分開,有異曲同工之處。
當金融海嘯來襲時,幾乎所有的證券分析師都判斷三星難免虧損,但在這個新的體制下,三星很快的從2008年第4季7,400億韓元(約5.92億美元)的虧損,僅3個月便在2009年的第1季達成4,700億韓元(約3.76億美元)的盈余。但若以部門別來衡量的話,劃歸零件部門的半導體、面板,在2009年第1季時仍有9,800億韓元(約7.84億美元)的損失,而產品部門的獲利卻已經回升到1兆5,000億韓元(約12億美元)。但實際上,三星內部卻評價零件部門營業狀況,仍然遠優于其它競爭業者,不景氣的時間更長,對三星也許更有利。
此外,由于成品與零件在經營上的確有很大的不同,過去因為彼此要相互協調,導致經營上的不效率,現在從WiMAX到Netbook、手機、MP3等,所有的部門統籌處理營銷事宜,決策速度大幅改善。
在產品部門中,手機的市占率首度來到19%的高檔,而營業利潤率更沖到12%,因此整個通信部門的銷售金額雖然減少5,500億韓元,但營業利益卻增加1兆韓元。這與三星過去兩、三年獲利高度仰賴半導體、面板的局面相比,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對照。手機的采購中,內存、面板當然占有重要的比重,也許有人認為同樣是三星旗下的企業,應該可以得到很多好處,但實際上在兩大部門分家之后,采購人員同樣也可以給上游零件廠臉色看,兩者之間各自為政的現象恐怕很難避免。
短期內,為了因應景氣而將事業部門一分為二,固然有利于經營效率的提升,但長期而言,如何創造彼此之間的綜效,恐怕也是三星決策階層必須認真考慮的課題。過去三星之所以能夠果敢的投資于面板、內存,也是整個集團的力量所致。但未來雙方各為其主,資源的流動將遠遠不如以往。
誰來接班?
因為家產分配出現逃漏稅疑云,而形式上被迫在2008年5月辭掉三星營運長(COO)的李健熙長子李在镕,一直是被輿論界看好的三星接班人。李在镕在辭掉營運長工作之后,即以「專務理事」的名義,扮演三星全球巡回大使的角色。過去一年中,李在镕先到了上海,之后訪問泰國等東南亞國家,2009年起則開始拜訪蘋果、Sony、華為等企業,并曾在3月時秘密訪問臺灣。
6月中旬,李在镕再度訪問大陸,并在三星電子實權掌握者李潤雨的陪同下,與華為董事長任正非進行高峰會談,雙方討論的議題,從CDMA相關設備到半導體采購。而6月初,李在镕出現在三星與Sony的8代廠開工儀式,這也是兩個月內李在镕與Sony新任董事長Howard Stringer的二度會面,雙方會談的要點雖沒對外公布,但三星方面顯然以李在镕為核心,接班態勢十分明顯。只是當初從李炳吉吉手上接下三星集團重任的李健熙,如今也已近垂暮之年,中國「富不過三代」的說法,在三星還會應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