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寨科技學習什么
《山寨科技創了什么新》一文(本刊5月5日號總第267期)發表以后,讀者的熱情反應與分歧的意見,讓遠在大洋彼岸的我始料未及。在本文中,我試圖再次整理山寨中的創新因素,讓居廟堂之高者明白,創新不必非來自于高高在上的微軟、諾基亞或者默克,也不必像當年搞“兩彈一星”那樣舉全國之力傾斜投入,關鍵在于利用市場全球化、技術開放化的強大推手,在國際價值產業鏈上配置資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95030.htm中國要走的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道路上,山寨科技的摸索已經為我們探明了前進的路徑:
研發模式:螞蟻雄兵的模塊化開發強于集權式的技術攻關
哈佛商學院前院長吉姆·克拉克和前副院長卡利斯·鮑德溫對IBM開發360計算機系統的研發過程進行研究,首次發現了模塊化在大型研發項目中的重要作用。但估計他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們的研發思想在中國得到最先應用的,不是大型研發機構,而是山寨!
模塊化理論認為:在模塊化前,復雜系統內部不同的功能區塊需要大量的溝通協調,這大大降低了開發速度,提高了成本。如圖1“手機開發示意圖”所示,主板研發人員必須與顯示屏開發人員有大量的溝通,這就是散布在這種功能區塊的大量知識點。
模塊化開發的思路則是先定下設計規則,在各子模塊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系規則, 包括結構、界面(接口)和標準等三方面的信息。在目前的山寨手機中,MTK就綜合了市場的各種需求,是這一規則的主要架構師。當然,高通、TI、運營商等也從各個方面提出要求,從而建立起產品的基本架構。在這個架構上,左邊欄是各種公眾信息,使各子模塊之間可以共享,而各個模塊內部又有各種私人信息,不同模塊的開發商不必花時間去了解其他模塊內部的緘默知識,這樣就大幅降低了協調成本。各個模塊之間可以獨立、平行地展開工作,也可以很方便地被更好的模塊所替代。IBM將這一開發大型機上研發經驗運用到PC上,迅速擊敗了蘋果當時在PC行業建立的先行者優勢,但模塊化的發展也使專注芯片的英特爾、專注軟件的微軟大獲其利,使從事兼容機的AST、康柏迅速崛起。開源社區市集式開發模式的成功也可以說是建立在模塊化的基礎之上的。
回顧我國開發手機的歷程,從最早的“華夏一號”到夏新電子的巨額投資,都想從全面自主研發的民族主義出發,卻無法降低集權式技術攻關下的高額溝通成本與協調成本,無法解脫“自主”的困境。而山寨模式利用現有模塊化分工,卻可以迅速實現開發部署。同樣,在上網本的開發上,由芯片商、模具商、主板開發商、市場終端等組成的螞蟻雄兵,在各道工序上并行研發,通過山寨模式組織協調各種市場力量與聯盟力量,突出了模塊化、輕資產部署的速度競爭力。
啟示一:不要看山寨產品是否尊重知識產權,而要看你研發的戰略架構有沒有錯,看你是否充分利用了行業現有的寶貴的非專利性知識。
產品模式:“試錯性”的多品種平行競爭優于斷代式的單一技術引進
回顧硅谷的IT業發展歷史,可以說整個美國高科技都架構在模塊化的基礎上,如圖1展示:在模塊化發軔的六十年代前,高科技一直被IBM、通用等大型公司而壟斷,甚至經濟學家熊彼得都將創新的動力寄托在它們身上。但模塊化、開放化使PC興起,催生了CPU、DRAM、磁盤、顯示器、硬盤、、光驅、網卡以及其后的路由器等各個行業的積極創新。對比之下,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以出口賺取的巨額外匯,投入第五代機器人的研發,但其封閉、中央集權的開發模式注定了其失敗的命運。
電磁爐相關文章:電磁爐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