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芯片巨頭Nvidia即將推出首款CPU
但如果這個市場加上GPU(圖形芯片)巨頭——NVIDIA這名競爭者呢?
圖形芯片巨頭即將推出首款CPU
NVIDIA要玩CPU?
電腦報記者 黃旭 劉穎 朱文利
CPU市場更為猛烈的腥風血雨正在悄悄醞釀中。
2008年5月27日,一個消息開始在業內流傳:著名圖形芯片巨頭NVIDIA將會在6月3日正式發布兩款CPU產品。
GPU巨頭NVIDIA將進軍CPU市場?這意味著,在英特爾、AMD“雙雄爭霸”的CPU市場,一旦NVIDIA加入,就極有可能演變成“三足鼎立”混戰新格局,市場將產生翻天覆地且撲朔迷離的變化。
5月28日凌晨,在本報記者向NVIDIA求證時,NVIDIA亞太區技術總監鄧培智的回復耐人尋味:“現在的CPU廠商已經做得很好了。”同時他表示,產品未正式發布之前,不能提供更多細節。
本報消費電子周刊曾在2008年第7期《手機“視界”革命》一文中介紹過NVIDIA與微軟合作的秘密武器——手機CPU APX 2500。當時就預測NVIDIA的首款CPU將對智能手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但更為深遠的影響在于,NVIDIA的提前介入,必將讓CPU市場產生不小的震動——即使NVIDIA方面一再表示不會成為英特爾和AMD的競爭對手。
NVIDIA推出兩款CPU
本報記者了解到,NVIDIA將于6月3日正式推出兩款CPU產品,分別為Tegra APX 2500與CSX600/650。
APX 2500是NVIDIA在今年初推出的一款針對個人移動市場的處理器。根據NVIDIA亞太區技術總監鄧培智的介紹,該產品是一個單芯片SOC(System On Chip)處理器,整合了包括CPU、GPU、音頻和視頻處理器、存儲器和各種輸入輸出以及通訊等模塊。面積僅為1.44平方厘米,約手指甲大小,被NVIDIA稱為“業界最小的視覺計算機”。
據悉,APX 2500將主要應用在諸如手機、PDA、多媒體播放器以及手持GPS導航儀等設備上。
不過,對另一款CSX600/650處理器。NVIDIA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產品發布之前不能透露更多信息。
記者從其他渠道了解到,CSX 600/650針對的是計算機設備,包括便攜式設備和筆記本電腦。帶有256KB二級緩存,運行頻率為700~800MHz,支持以每秒24幀的速度播放1080p視頻,功耗只有3W。不過由于不是x86構架,所以無法運行XP。
對此,業界普遍認為,這是NVIDIA正式涉足CPU市場的開始。
小資料
x86是以80286微處理器開始的一系列英特爾微處理器家族的標準縮寫。X與處理器沒有任何關系,它是一個對所有x86系統的簡單的通配符定義,是一個英特爾通用計算機系列的編號,也標志一套通用的計算機指令集合。
GPU巨頭的CPU之路
種種跡象表明,GPU巨頭NVIDIA正在踏上CPU的征途。
一個隱秘而有趣的現象是,2006年,在AMD收購ATI不久后,NVIDIA悄然收購了以擁有x86架構專家而聞名的Stexar公司的一些人員,此外,NVIDIA還重金聘用了幾名前英特爾X86處理器的頂級設計師。
2007年,有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從2006年開始,上述人員就在NVIDIA位于俄勒岡州波特蘭新成立的設計中心,秘密開發x86指令集的CPU,并計劃在2008年大舉進軍CPU市場。
2008年3月,外界開始盛傳NVIDIA將收購AMD,隨后傳聞中的收購目標變成了威盛。據中國臺灣業內人士透露,NVIDIA有意以購并、單買處理器業務或策略聯盟方式,取得威盛處理器產品線。
這一收購傳聞后來被NVIDIA 否定。不過隨后,NVIDIA就宣布加強和威盛的合作。今年4月,NVIDIA和威盛共同宣布,雙方將采用威盛賽亞(Isaiah)處理器和集成NVIDIA圖形芯片組,推出Vista Premium PC平臺。在業界看來,NVIDIA將借此涉足威盛CPU的生產和研發。
一位接近威盛高層的人士透露,鮮為人知的是,NVIDIA差點就取得了威盛CPU產品線。導致這一交易告吹的原因是,NVIDIA只想單買處理器業務,但威盛認為,留給威盛的將是多媒體影音控制芯片、商用嵌入式應用等業務,其未來發展前景不大。另一方面,由于NVIDIA目標僅是處理器業務,對于威盛的芯片組產品并無興趣,全數購并將考驗NVIDIA的整合能力,因此雙方最后選擇了在CPU生產和研發領域加強合作。
但同時,NVIDIA也加快了自主進軍CPU的腳步。2008年4月初,就在顯卡廠商們忙著發布GeForce 9800 GTX的時候,NVIDIA注冊了兩個新商標,分別是“Tegra”和“NVIDIA Tegra”,都隸屬于“集成電路”類。盡管NVIDIA拒絕對本報記者透露其產品線的詳細信息,但從現在的消息來看,Tegra APX 2500處理器正是旗下產品之一。
5月29日下午,威盛在北京首發了以賽亞(Isaiah)架構的低功耗X86處理器,它被命名為“玲瓏”(Nano)。NVIDIA產品部門總監Drew Henry表示,NVIDIA參與了Isaiah的研發進程,未來還將有更多的研發合作。
這是否NVIDIA曲線試水CPU的開始?
業界競爭逼迫NVIDIA進軍CPU
“據我所知不會進軍CPU市場。”鄧培智的說法耐人尋味:“現有的CPU生產廠商已經做得夠好了。”
這與其公司CEO黃仁勛的說法如出一轍:“兩家CPU公司已經多了,不需要第三家。”理由是 NVIDIA無法給CPU市場“帶來太多的價值”。
這種說法是否多少顯得有點言不由衷?
業界的競爭正在加劇。由于45納米工藝逐漸步入成熟,英特爾和AMD開始覬覦GPU市場——十年后重拾GPU研發的英特爾通過新的架構,讓GPU并行與浮點處理能力在下一代的平臺中發揮作用;AMD則明確表態要從主板芯片組廠商手中把整合GPU搶過來集成到CPU里面去。
不僅如此,英特爾還和NVIDIA爆發了“GPU與CPU誰取代誰”的口水仗。2007年第四季度,英特爾占有全球顯示芯片43%的市場份額,NVIDIA的份額為33%,兩者差距并不懸殊。
對于日益強大的NVIDIA,英特爾也始終保持著警惕。一個細節是,4月以來,本報記者的郵件常有來自英特爾高管所撰博客的郵件,話題只有一個——論證GPU與CPU與誰更重要。
“在高性能PC架構中CPU和GPU都是兩個必不可少的部件,不管是從應用還是技術上來說,在目前這個階段,要把它們合二為一是很困難的。現在GPU的復雜程度已經超過了CPU,最新的GPU產品中已經集成了多達3億個晶體管,即使是雙核CPU也沒有那么多的晶體管數量。” NVIDIA在給記者的回復中說,雖然CPU無法取代GPU,但是并不表示晶體管數量更為龐大的GPU有一天不會兼有CPU的功能。
GPU的強項在于浮點運算能力,通常可以達到普通CPU的幾倍到幾十倍。其弱項也很明顯,絕大部分應用軟硬件,都是針對CPU而設計,軟硬件制造商們也不愿冒險去涉足一個并不熟悉的新領域。
要想和英特爾、AMD正面交鋒,NVIDIA必須要在CPU領域有所突破。“為了鞏固自己在芯片業的地位,NVIDIA只有一個選擇——開發自己的CPU。”一位不愿透露的某顯卡廠商高層說,這也是關系到NVIDIA今后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知情人士對本報透露,長期以來,NVIDIA缺少x86的專利授權。NVIDIA試圖開發出圖形處理器與CPU的“集成芯片”,用于和英特爾、AMD的直接競爭。APX 2500與CSX600/650正是這樣的“集成芯片”。
在過去,NVIDIA的市場重心主要集中在游戲機市場和PC市場,但現在NVIDIA已開始大舉進攻消費電子和手持設備市場——這同樣是英特爾日益重視的市場。
另外,從技術角度來看,在未來的處理器市場上,具有通用計算能力的CPU與高并行計算的GPU之間的功能差別將越來越小,兩者整合到一起是必然的。而NVIDIA在圖形芯片研發上取得了大量的成就,產品線涵蓋了2D、3D、通訊、游戲機、PC、數字電視等等,這些都是它進軍CPU市場的堅實基礎。NVIDIA進軍CPU市場,乃是水到渠成之事。
NVIDIA能否順利挺進CPU市場?
隨著Tegra APX 2500與CSX600/650的發布,NVIDIA已無法避免與英特爾的直接競爭。本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初在IDF大會上推出的凌動(Atom)處理器將于今年6月正式發布。
這將是NVIDIA和英特爾在CPU市場的第一次短兵相接。和NVIDIA的兩款處理器一樣,凌動處理器同樣是定位于低價位、低功耗的移動設備處理器。
其他的相同之處是——同樣在6月發布,且體積相差不大;不同之處是,APX 2500采用的ARM 架構,早已與凌動采用的 X86架構展開競爭。
英特爾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拒絕評論這種競爭,只是表示現在的市場不可能用一款產品統領天下。NVIDIA一位內部人士則表示:“與凌動相比,APX 2500功能更強、集成度更高,支持高清視頻和多媒體處理能力上更是凌動所不具備的。”
NVIDIA的優勢還在于有一個強有力的幫手——威盛。NVIDIA+VIA(威盛)的組合也實現了CPU、GPU、芯片組的制造生產能力。這讓NVIDIA在英特爾和AMD面前將更具競爭力。
但這并不表明NVIDIA短時間內就有挑戰CPU巨頭英特爾的資本——英特爾的營運規模是NVIDIA的10倍以上,英特爾在業界的影響力更是NVIDIA所不能相提并論。縱觀CPU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不管是曾經在移動CPU讓英特爾感到難堪的全美達,還是從芯片組轉戰CPU領域的威盛,都無法和英特爾抗衡,只有AMD一直在苦苦支撐。
更重要的是,NVIDIA連x86專利授權都沒有,如何從技術上與英特爾競爭?此外,即使是威盛這個伙伴,也有可能變為對手,理由很簡單:威盛也是做CPU的。
相比之下,AMD帶來的威脅或許會小的多,一是其營運規模與NVIDIA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在獨立圖形芯片市場,NVIDIA與AMD的市場占有率之比為65%:35%。
不過,無論如何,NVIDIA試圖涉足CPU市場,對英特爾來說,都是一個頭痛不已的消息。“現在生產手機CPU,明天會不會生產筆記本CPU,后天會不會生產臺式機、服務器CPU?”一位顯卡經銷商表示,NVIDIA的產品看上去在性能上更吸引人,可以令未來的手機、MP4在多媒體能力上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隨著業界進入3D時代,PC市場已不單純是CPU、GPU之間的競爭,更是包含芯片組、顯卡等一整套平臺的競爭。即便NVIDIA正式進軍CPU,其勝負雖仍難預料,但卻有可能形成一個新的“三足鼎立”格局,在技術和價格兩方面進行慘烈廝殺。因此,NVIDIA一旦進軍CPU領域,最終受益者將是我們消費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