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蘭貝格《蓄勢而行:2040年全球汽車行業前景展望》重磅發布
● 中國、北美、歐洲和“全球南方”汽車市場日益分化,要求全球汽車行業積極探索新策略以應對變化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3/468021.htm● 預計到2040年,純電汽車將占全球新車總銷量68%;盡管目前存在挑戰,但在法規支持下,歐洲的純電車市場份額有望達到90%以上
● 截至2040年,中國本土主機廠占全球市場份額將達到25%-34%;此外,全球前20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中,中國本土供應商可占據6家
● 主機廠可通過硬件標準化模塊化、軟件平臺化、與生態內玩家緊密合作等多種舉措持續優化業務,建立“護城河”
近日,羅蘭貝格發布最新報告《蓄勢而行:2040年全球汽車行業前景展望》(下稱“報告”)。報告發現,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變革,并將在未來15年內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市場的區域性轉移是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全球南方”和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將大幅增加,到2040年將占全球市場約60%的份額,而歐洲、北美、日韓等成熟市場在新車銷售方面已達到峰值。盡管如此,不只是中國市場,這些成熟市場仍是汽車行業的重要支柱。到2040年,全球新車銷量將以每年約1.1%的增速增長。與此同時,電氣化進程將持續推進:截至2040年,全球新車銷售中約有68%為純電汽車。自動化與互聯化的不斷發展也將重塑汽車行業;同時,軟件的重要性將超越硬件。這也將改變傳統汽車制造商和供應商的價值鏈及收入來源。基于此,行業玩家亟需精準把握戰略要點,以確保企業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
全球汽車行業正在經歷一場勢不可擋的轉型,且在未來幾年中這一趨勢仍將加速發展。盡管對于許多企業而言,變革令人有些措手不及,但前景仍然向好,這樣的顛覆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而采取明智策略的企業將能從中獲益。為了識別驅動變革的關鍵因素并探索行業未來場景,羅蘭貝格對汽車行業及其主要汽車市場進行深入研究,發布報告《蓄勢而行:2040年全球汽車行業前景展望》,以期從宏觀視角展現行業全景。展望2040年,四大趨勢將引領汽車行業長期變革:汽車行業將邁向多極化、自動化、互聯化和電氣化的未來。
成熟市場(歐洲、北美、日韓)已達“飽和”,全球其他地區持續增長
多極化在新車銷售中尤為顯著:歐洲、北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市場的新車銷售市場已經達到,在某些情況下甚至超過了“峰值”。因此,這些市場或將趨于停滯或略有萎縮。但由于這些發達國家市場的規模龐大,因而仍然存在顯著的規模潛力,羅蘭貝格預計,到2040年,發達國家市場的新車銷售規模將增長至5,200億歐元。另一方面,中國(年增長率1.2%)、印度(年增長率4.2%)、拉丁美洲(年增長率2.4%)以及其他“全球南方”市場的新車總量將顯著增加。從絕對數值來看,到2040年,中國的營收增長將最為強勁,達到約5,900億歐元。而“全球南方”市場的營收預計將增長約4,800億歐元,增長勢頭強勁,其在全球市場中的所占份額從當前的14%上升至2040年的20%。總體而言,在2025年至2040年期間,全球汽車銷量的年均增長率預計為1.1%,而在2010年至2019年期間,該增長率為2.4%。
與之前的預測有所不同,共享出行是目前預計對全球汽車銷量影響較小的一個因素。羅蘭貝格認為,未來共享出行解決方案的使用將會產生一定增長,但增長速度不會如之前預測的那樣迅速,且增長將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所在區域。由于僅有約10%的出行活動會發生在這些區域,而該出行方式多是作為私家車出行的補充而非替代,因而共享出行對于汽車行業未來的影響相對較小。
盡管目前一些市場的消費者對電動汽車持觀望態度,但電動汽車的發展勢不可擋。全球純電汽車的數量正在迅速增長,羅蘭貝格預計,到2040年,其將占新車市場的63%-68%,具體比例因不同場景有所浮動。另外20%的份額將由混合動力汽車占據,而氫能和其他綠色燃料由于效率及成本限制,其市場份額相對較小。不同地區的電氣化進程速度不一:若歐盟繼續遵循當前的法規,歐洲有望在十年內實現全面電氣化,且純電汽車將占新車總量的99%。在中國,純電汽車在2024年7月的市場份額已超過50%,到2040年,該份額將達到70%-85%;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將達到38%,全球其他地區為50%。
價值鏈變革
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亞洲區汽車業務負責人鄭赟指出:“ 電氣化正在改變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與話語權體系,這不僅是因為全球各地越來越依賴中國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分類、供應鏈以及目標市場都發生了結構性轉變。燃油車零部件的收入有所下降,而電動車動力系統、電池,以及用于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和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電子電氣(E/E)系統和部件方面的收入有所增加。到2040年,全球零部件供應商的總收入將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長。”
不斷發展的互聯化意味著到2040年,幾乎所有新車都將基于軟件定義汽車(SDV)的概念,即車輛的構建將圍繞軟件平臺展開。這些改變了對供應鏈的需求,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并加速了行業變革。羅蘭貝格預計,到2040年,全球前20大供應商中的歐洲供應商數量將從當前的7家減少至5家,而中國供應商的數量將從2家增加至6家;屆時,全球最大的供應商將來自中國,而非歐洲。
中國市場表現強勁,但傳統國際車企仍能保持自身競爭力
報告指出,中國市場新興玩家表現強勁,致使行業發生結構性轉變,這令傳統車企壓力重重,尤其是傳統國際車企。對于2040年的不確定性,羅蘭貝格就此提出兩種可能的未來圖景:第一種情況是,中國本土車企將在全球所有市場迅速擴張,到2040年,預計其增長將達到全球總增長的一半以上,而在中國本土的市場份額將達到70%-75%,在歐洲為15%-20%,在北美則為5%-10%。與此同時,傳統國際車企將面臨銷量停滯或下滑、成本壓力上升以及重大重組需求等問題。
這一預測表明2040年或是汽車行業的一個轉折點,中國本土車企或將在這場競爭中獲勝。然而,也有另一種可能:截至2040年,傳統國際車企仍將占全球總增長36%,而中國本土車企將占國內市場65%的份額,而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僅占5%-10%,在北美市場則不足5%。羅蘭貝格全球合伙人時帥指出:“傳統國際車企仍在技術領域進行大量投資,其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強大的生產及分銷網絡,但他們確實需要提高效率。如果傳統國際車企從根本上改變策略,如更好地利用硬件標準化和軟件平臺化,就有可能在成本上重拾競爭力。這將推動2040年全球市場新競爭格局的形成,屆時所有市場參與者均有機會實現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