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編輯觀點 > 十年磨一劍:三星引入長江存儲專利技術

十年磨一劍:三星引入長江存儲專利技術

作者:陳玲麗 時間:2025-02-27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近日,(YMTC)簽署了3D (Hybrid Bonding)相關專利許可協議。不過,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也獲得了Xperi等其他公司的專利許可。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2/467404.htm

從第10代V-(V10)將開始采用陣列和外圍CMOS邏輯電路分別在兩塊獨立的硅片上制造,因此需要的專利技術W2W(Wafer-to-Wafer)技術實現 —— 通過直接將兩片晶圓貼合,省去了傳統的凸點連接,形成間距為10μm及以下的互連。從而使得電路路徑變得更短,顯著提高了傳輸速率,并降低了功耗;另外還減少芯片內部的機械應力,提高產品的整體可靠性。

640.gif

三星計劃在2025年下半年開始量產下一代V10 NAND,預計該產品的堆疊層數將達到420至430層。在此之前,三星在NAND采用的是COP(Cell on Peripheral)技術,即將外圍電路置于單獨的晶圓上,在其上方堆疊存儲單元。但是隨著NAND堆疊層數的增加,尤其是超過400層時,底層外圍電路的壓力會顯著提升,這可能影響芯片的可靠性。

目前掌握3D NAND關鍵專利的公司美國的Xperi、中國的和中國臺灣的臺積電,這意味著三星幾乎無法繞過其他廠商的專利布局。在判斷規避長江存儲專利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為了克服這一挑戰,三星選擇了和長江存儲達成專利許可協議,加速其技術研發進程,來化解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此外,在V11、V12等后續NAND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三星仍可能會依賴長江存儲的專利技術。

除了三星,SK海力士也正在開發適用于400層以上NAND產品的混合鍵合技術,未來他們也可能需要與長江存儲簽訂專利授權協議。

長江存儲建立技術優勢

長江存儲四年前就已經將混合鍵合技術應用于3D NAND制造,并將其命名為「)」。初期,長江存儲通過與Xperi簽署許可協議獲得了混合鍵合技術的原始專利,隨后在該領域構建了全面的自主專利體系,目前在混合鍵合技術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

早在2016年,長江存儲一期項目開工建設時就開始全自研開發的一種3D NAND芯片架構;2017年10月,長江存儲通過自主研發和國際合作相結合的方式,成功設計制造了中國首款3D NAND

640.jpeg

2019年9月,搭載長江存儲自主創新? 架構的第二代TLC 3D NAND閃存正式量產。該技術可在一片晶圓上獨立加工負責數據I/O及記憶單元操作的外圍電路,這樣的加工方式有利于選擇合適的先進邏輯工藝,以讓NAND獲取更高的I/O接口速度及更多的操作功能。

目前,長江存儲自研的技術已經進展到了4.x版本,并且開始供應其第五代3D TLC NAND閃存產品(有294層結構,其中包含232個有源層),是目前已經商用的3D NAND產品當中堆疊層數最高、存儲密度最高的。而作為從東芝半導體獨立出來的鎧俠,是繼長江存儲之后首批采用混合鍵合技術大規模生產3D NAND產品的主要制造商,但其基于新架構的第八代技術(BiCS8)的218層3D NAND直到2024年下半年才量產。

最早將混合鍵合應用于3D NAND的長江存儲在相關技術上擁有強大的專利積累,截至目前,長江存儲專利總申請數量超過1萬件。值得一提的是,長江存儲以8件專利起訴美光之后,又在2024年7月追加了11件專利的起訴,兩案并案處理。這也從側面凸顯了長江存儲近年來在3D NAND領域豐富的技術專利積累。

對于長江存儲來說,此次向三星這樣的頭部存儲技術大廠提供專利許可,屬于是中國存儲產業歷史上的首次。長江存儲實現了對三星的技術專利許可,這對于一直在堅持自主研發的中國科技企業而言,無疑是又一次重大鼓舞。而對于三星來說,專利許可協議解決了下一代NAND開發中的“核心難題”,在面對SK海力士的強勢挑戰背景下,這一突破顯得尤為重要;但也面臨市場主導權喪失的風險,以及由于專利使用可能導致的技術依賴等憂慮。

長江存儲最早找對方向

雖然長江存儲近年來發展受到了外部的各種限制,但是已經成功地將存儲密度提升至與行業領先水平相當的高度,實現了目前商業產品中最高的垂直柵密度,使得長江存儲成為了全球NAND閃存市場的有力競爭者。這其中的關鍵在于,長江存儲率先轉向CBA架構,并實現了混合鍵合的技術良率穩定。

NAND閃存制造一開始是只使用一塊晶圓,NAND陣列和CMOS電路的集成要么是將CMOS電路放置在單元陣列旁邊(CMOS Next Array或CAN),要么將CMOS電路放置在NAND陣列(CUA)下方。大多數NAND閃存廠商在最初的3D NAND工藝中實施CAN方法,在后續工藝中遷移到CUA架構。除了,美光和Solidigm在32層3D NAND路線圖之初就實施了CUA架構。

在傳統3D NAND架構中,外圍電路約占芯片面積的20~30%。而隨著3D NAND技術堆疊到128層甚至更高,外圍電路所占據的芯片面積或將達到50%以上,這也造成了存儲密度的降低。同時,這種方法最多可容納300多層的NAND,否則施加于底部電路上的壓力可能會對電路造成損壞。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長江存儲早在2018年推出了全新的Xtacking技術,推動了高堆疊層數的3D NAND制造開始轉向了CBA(CMOS鍵合陣列)架構。而NAND晶圓和CMOS電路晶圓可以在不同的生產線上制造,使用各自優化的工藝節點分別生產,不僅可以縮短生產周期,還可以降低制造復雜度和成本。

640.png

對于三星、SK海力士等傳統3D NAND大廠來說,已經在傳統的單片晶圓生產方面具有很大的技術優勢和產能優勢。如果從傳統的單片晶圓生產,轉換到CBA架構兩片晶圓生產,無疑需要增加對新的潔凈室空間和設備的額外投資;同時,還將面臨混合鍵合技術所帶來的良率挑戰,這也使得他們轉向CBA架構的意愿并不積極。

而目前,對于3D NAND廠商來說,要想發展400層以上的NAND堆疊,混合鍵合是一項不得不面對的核心技術。雖然SK海力士和美光分別在2020年和2022年向Xperi拿到了混合鍵合技術的授權,但因為轉向CBA架構遲緩,使得三星、SK海力士等大廠面對已經在CBA架構3D NAND和配套的混合鍵合技術上持續投入多年的長江存儲時,將會不可不避免的面臨專利方面的障礙。除此之外,由于存在許多變化,與長期采用混合鍵合的長江存儲相比,制造成本必然會高得多。

存儲芯片行業已經是成熟市場,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巨頭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與他們相比,長江存儲是后起之秀,2016年成立于武漢,至今不到10年。對于中國科技創新而言,長江存儲十年磨一劍的技術突破無疑令人振奮。最重要的是,在核心技術逐步追上甚至領先行業巨頭之后,如何提升產能也成為長江存儲的關鍵問題,這對能否改寫行業格局也至關重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