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210/439709.htm
傳統汽車所需半導體芯片每輛約500顆,而愈發智能的新能源車的芯片需求卻在千顆以上。此前,因全球晶圓廠產能動蕩,我國汽車工業亦受影響,導致今年上半年減產約137萬輛。但同期,我國又面臨首超德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的歷史機遇。
如何在全球復雜形勢下增加確定性,作為集成電路和汽車產業重鎮的長三角決定聯手,以加速汽車電子領域自主可控進程——2022年長三角汽車電子對接交流會近期舉行,吸引蘇浙滬皖50余家整車及零部件廠商及百余家芯片企業參與,會議發布《2022年度長三角汽車電子芯片產品手冊》,共215款國產車規級芯片供選擇。
該產品手冊收集了長三角69家集成電路企業的汽車芯片最新成果。據悉,今年是該手冊的第二年發布,去年手冊首次推出,如指路牌,受到整車企業的普遍歡迎。今年,參與的集成電路企業數猛增50%,達69家,涵蓋傳感器芯片、主控芯片、計算芯片、功率芯片、電源芯片等13大類,均已通過車規級可靠性認證或正在認證中。
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高級顧問徐秀法介紹,今年手冊中的產品款數增至215款,增幅達45%,其中占據汽車電子重要地位的傳感器芯片、主控芯片、計算芯片、功率芯片占比超過一半,亮點不少。比如,傳感器芯片領域,從上海拓展至南京的英銳創的電池包壓力傳感器芯片、胎壓傳感器芯片、VSI接口信號調理芯片,已在上汽、長安等車企多款汽車上使用,三款芯片銷售分別達10萬顆、500萬顆和1000萬顆;在MCU主控制芯片領域,僅上海芯旺微電子一家就提供了11顆芯片,已實現銷售收入2.3億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SiC(碳化硅)芯片由于可為電動汽車提供更快的充電速度和更長的續航里程,成為特斯拉、韓國現代等海內外車企爭向“上車”目標。而此份手冊中,就有上海瞻芯電子推出的已完成美國ACE-Q100等級認證的SiC功率芯片,且已批量供應小鵬汽車,累計出貨量達118萬顆。

近年來,汽車工業電氣化、網絡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新四化”趨勢,使得汽車電子在整車成本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已從2012年的25%提升至2021年的55%。如主控芯片的算力,從自動駕駛L1級別的小于1TOPS(處理器運算能力單位),進階到L5級別的超過1000TOPS;又如傳感器芯片,L2級別車會攜帶6個傳感器,但到L5級別,攜帶量超過32個。

不過,面對汽車芯片這個火熱且高速成長的賽道,我國集成電路企業必須直面可靠性、安全性門檻。概倫電子副總裁劉文超說,汽車需要承受高溫、高寒、潮濕等苛刻環境要求,對于抗震動、抗沖擊、一致性要求極高,需要使用車規級的電子元器件,并形成一系列“地獄級”的車規級檢測認證標準。“比如工業級芯片,要求在零下10攝氏度至零上70攝氏度環境下保持性能穩定,但車規級芯片要經歷零下40攝氏度至零上155攝氏度的環境;對于可容忍故障率,消費級芯片小于200PPM(百萬分之一),工業級芯片小于10PPM,但車規級芯片為零。”

天風證券研究部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潘暕認為,中國汽車電子的市場規模、成熟制程,以及新造車勢力,共同推動了中國在全球汽車半導體產業中換道乃至彎道超車機會。
國內汽車“鏈主”企業已經有所行動。上汽集團規劃部總經理潘吉明坦言,上汽集團當前應用了11大類1600款汽車芯片,其中九成以上需進口。但為持續提升車規級芯片自主率,上汽集團已做好了高算力、高規格芯片及車規制造等重點領域的攻關規劃,并已戰略投資約30家芯片上下游企業。
上汽集團還觀察到,國內芯片供應商有多個痛點,如缺乏上車驗證機會。“為此,我們定期推出一款新能源車型作為上車驗證平臺,并形成常態化機制。”另外,芯片企業的流片費用高,且必須依托于晶圓制造企業,而晶圓廠緊張的產能中往往很難擠出時間來滿足汽車芯片企業需求。潘吉明說,為此,上汽集團正考慮發起汽車芯片工程中心,提供小批量的試制線,幫助中小的車規級芯片企業來解決晶圓制造問題,初期將提供月產能1000片的單機臺完整工藝線。“我們還在推動成立第三方汽車芯片檢測平臺,預計2027年前建成,建立支撐車規級芯片研發、測試、認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也希望更多主機廠加入進來。”

對接交流會由蘇浙滬皖四地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指導,由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與蘇、浙、皖三地半導體行業協會、上海市交通電子行業協會等單位主辦。另據市經信委一級巡視員傅新華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克服疫情困難,上海汽車電子仍實現了超過15%的增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