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中外合資失敗案例!ARM服務器折戟沉沉
今日,根據多家媒體報道,華芯通剛剛召開了內部溝通會,宣布經股東的慎重決策,公司將于4月30日關閉,所有員工將在此之前離開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904/399707.htm據知情人透漏,華芯通CEO汪凱博士在今年已經悄然離職。至于其他員工,也都陸陸續續處于離開或者找工作的狀態。還有人透露,公司管理層同時給出了員工的離職補償方案,與大多數人心理預期基本一致,現場員工沒有表現出過激的反應。盡管很多人在此前已經有所心理準備,但在此消息一出,公司里面的整體氛圍還是有些黯然惆悵的,據說有些員工當場落淚。
ARM架構陣營再次折戟
華芯通此前也算是風光無限。官方資料顯示,2016年1月,中國貴州省和美國高通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并成立合資企業華芯通,面向中國市場設計并銷售國際水平的Arm服務器芯片。根據協議,合資企業首期注冊資本18.5億人民幣(約2.8億美元),其中貴州方面占股55%,美國高通公司方面占45%。“高貴之和”讓大家都覺得華芯通是大樹底下好乘涼,將會有一篇光明的前景。
ARM陣營近幾年對服務器芯片市場躍躍欲試。高通是此陣營的先驅者,其試圖建立自己的服務器芯片業務,與英特爾同分一杯羹。然而,事實證明,X86依然是服務器市場的主流,ARM架構現在還有諸多待解的難題。
華芯通在2018年11月27日對外正式宣布其第一代可商用的ARM架構國產通用服務器芯片——昇龍4800(StarDragon 4800)開始量產。當時,被認為是我國在服務器芯片跨出的重要一步。
在發布會上,華芯通半導體CEO汪凱博士介紹,“昇龍4800是兼容ARMv8架構的48核處理器芯片,在CPU設計和性能表現方面堪稱驚艷。其采用目前服務器領域先進的10nm制程工藝封裝,在400平方毫米的硅片內集成了180億個晶體管,每秒鐘最多可以執行近5000億條指令。在基礎性能方面,對比英特爾至強5118處理器,單路昇龍4800處理器提供雙路skylakes5118同等的線程數量,昇龍4800單物理線程提供和雙路skylakes5118相當的計算能力;在功耗方面,CPU2006的平均功耗相當于skylakes5118的36%,CPU2006的待機功耗只有5W,相當于skylakes5118的8%,由于外部訪問減少,延遲隨之減小,適合要求低延遲的邊緣計算等應用。”這樣的功能描述讓大家看到了國產服務器從0到1的進步,未來充滿了無限可能。
不過,從今天這個結局來看,這樣的閃光點并沒有讓華芯通成為國產服務器的新星,而是劃空而過的流星。
華芯通為什么會關閉
2018年12月28日,高通宣布數據中心業務大裁員,總共裁員了269人,包括在北卡羅來納州Raleigh的144人,以及加州圣迭戈的125人。這是高通公司對數據中心業務大裁員。此次裁員中,高通數據中心業務部門總裁錢德拉塞克(Anand Chandrasekher)和技術副總裁班達加(Dileep Bhandarkar)相繼離職。雖然高通表示會仍然支持華芯通,不過主將都撤退了,剩下的殘部哪還有能力對華芯通鼎力相助。
高通裁員使華芯通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就ARM服務器CPU的性能來說,遜色于華為,更無法和主流CPU相提并論。這必然導致華芯通的CPU在黨政市場和商業市場上都很難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間,只能依靠政府輸血過日子。
從行業內部看,Arm架構服務器芯片依然充滿生機,國產的華為海思以及飛騰都在深耕這一產業生態,Ampere也進入中國,Arm的生態并不像有些X86支持者講的那么脆弱。華芯通的退出,想必和去年開始發生的一系列“黑天鵝”事件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高通本身的策略選擇,放棄了服務器芯片,也會是一個重要因素。服務器芯片這類頂級高端產品,技術難度相當大,失去高通有力的支持,對于華芯通在技術、資本吸引力、和市場生態上會是巨大挑戰。此外,從商業市場上,面對華為這一類對于產業鏈整合資源強大的對手,華芯通也是壓力重重。基于技術和商業市場上的困難,如果僅僅依靠政府的輸血,想必不能長久,從這些角度基本可以看出華芯通的命運走向。
根據消息人士透漏,華芯通在去年就開始大批量流失骨干人才,研發人員相繼轉投同行公司。并且,華芯通CEO汪凱博士在今年已經悄然離職。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個成熟的生態背后都會有數不清的公司倒閉消失。只是華芯通雖是合資公司,卻也是“中國芯”的一部分,這樣的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嘆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