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儲芯片ISSI定價65~75億元出售,北京君正、思源電氣共同接盤
ISSI在2015年被由北京矽成代表的中國投資者私有化后,終于迎來了真正的買家,思源電氣和北京君正先后宣布收購北京矽成的股份,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收購完成后,思源電氣和北京君正將各自持有北京矽成約41.65%的股權和53.59%股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1/394302.htm2018年9月5日思源電氣發布公告稱,公司近日收到集岑合伙的執行事務合伙人上海雙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函告,集岑合伙與上海武岳峰集成電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簽署了《上海承裕資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投資框架協議》,計劃收購上海承裕資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全部有限合伙份額,上海承裕資產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持有北京矽成半導體有限公司41.65%的股權,其中40.01%的股權為直接持有,1.64%的股權通過上海閃勝創芯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間接持有。
2018年11月9日北京君正發布告稱,擬以發行股份及或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屹唐投資99.9993%財產份額、華創芯原100%股權、民和志威99.9%財產份額、Worldwide Memory100%股權、Asia Memory100%股權和廈門芯華100%財產份額,合計交易價格暫定為26.42億元。
上述標的資產的主要資產為其持有的北京矽成股權,交易完成后,北京君正將通過標的企業間接持有北京矽成51.5898%的股權,并通過屹唐投資、華創芯原及民和志威間接持有閃勝創芯53.2914%的LP份額(閃勝創芯持有北京矽成3.785%的股權)。
三家公司的業務關系也很有意思。其中北京君正是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擁有全球領先的32位嵌入式CPU技術和低功耗技術,主營業務為微處理器芯片、智能視頻芯片等ASIC芯片產品及整體解決方案的研發和銷售。微處理器芯片主要面向智能家居、智能家電、二維碼、智能穿戴等物聯網市場和生物識別等市場,智能視頻芯片主要面向商用和家用消費類智能攝像頭及泛視頻類市場。
北京君正在消費類電子領域依靠360和小米的家用攝像頭業務為行業所熟知,近兩年則是與科大訊飛合作智能語音音箱,成為“人工智能”標的,受到了資本市場追捧。
北京君正在今年上半年還投資了OLED驅動芯片,以自有資金人民幣1000萬元投資深圳吉迪思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取得其5.8824%的股權。吉迪思成立于2015年,主要從事智能設備顯示主控芯片的設計、研發及相關電子產品的銷售,其自主研發的AMOLED顯示主控芯片目前正在對外開始銷售。
思源電氣主營業務為輸配電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是目前輸配電設備行業中能夠覆蓋電力系統中一次設備、二次設備、電力電子裝置的產品制造和解決方案的少數幾個廠家之一。客戶主要為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五大發電集團及其下屬企業、地方電力公司及大型鐵路、石油、工礦企業。
思源電氣持有66%出資額的上海集岑企業管理中心聚焦于集成電路及專用芯片設計方向,主要投資于汽車電子、功率器件、物聯網等關鍵領域的芯片設計企業。思源電氣投資上海集岺的目的也很明確,思源電氣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興起,用電負荷有向電動汽車轉移,新能源汽車不光改變了汽車產業,還在改變整個汽車交通的能源供給方式,而且也會推動自動駕駛、車聯網等相關技術的發展。應對這個趨勢,思源電氣希望通過合資設立專業子公司進入汽車電子行業,積極把握產業轉型升級的機會。
而雙方收購的標的企業北京矽成成立于2014年11月2日,為控股型公司,其實際經營實體為全資子公司ISSI、ISSICayman以及SI EN Cayman等。其中ISSI成立于1988年,1995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主營業務為集成電路存儲芯片(及其衍生產品)的研發、技術支持和銷售以及集成電路模擬芯片的研發和銷售。2015年被由北京矽成代表的中國投資者私有化。
北京矽成及其下屬公司主要產品線包括DRAM、SRAM、NOR Flash、模擬電路和混合信號產品,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工業制造、通訊設備等行業領域。北京矽成的存儲芯片產品在DRAM、SRAM領域保持全球領先地位,是大陸唯一能夠研發并在全球大規模銷售工業級RAM芯片的企業。
這樣看來,北京君正是想拓寬自己的產品線,并獲得北京矽成的客戶資源;而思源電氣則是想通過北京矽成進入汽車電子行業,進行業務升級轉型。也就是說未來涉汽車電子類的業務,會是思源電氣和北京君正共同關注的市場。
總的來說,北京矽成還是賣了個好價錢,思源電氣給北京矽成整體估值為不超過75億元,北京君正給北京矽成的估值則暫定為65億元。北京矽成未經審計的合并財務數據如下:截止2017年12月31日總資產為人民幣60.4億元,凈資產為人民幣53.5億元,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25.1億元,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和特殊項目(主要是PPA和SBC)的凈利潤人民幣3億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