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芯片人才短缺是“假象”! 待遇低等導致的人才流失是根源

芯片人才短缺是“假象”! 待遇低等導致的人才流失是根源

作者: 時間:2018-11-12 來源:愛集微 收藏
編者按:我國IC行業要想真正強大起來,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努力。為此,需要從長遠角度考慮,如何讓IC人才能夠靜下心來真正有所作為。

  前幾天集微網報道的《我國每年7-800萬高校畢業生 專業的不足2萬》一文,引發業界的熱議。一些業內人士反饋,我國集成電路人才其實處在飽和狀態;一位微電子方面的教授反饋,目前的畢業生就足夠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11/394155.htm

  對此,集微網記者進行深入調查,采訪了多位本土企業家、海歸創業者、工程師甚至互聯網領域的專業人士,挖掘我國人才供給狀況的因與果,以及破解之道。



  真相:IC相關基礎人才數量龐大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當前人才或并不短缺。

  一方面,在生源上,“不是學才能做芯片”是記者采訪的幾位受訪人一致認為的觀點,泛集成電路專業的學子也是很好的IC人才來源。像電子工程、無線電、計算機、自動控制、機電一體化、電力電子、乃至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專業等的專業學子,都可以成為IC人才。比如,學數學可以做人工智能、編解碼算法等,學物理和電化學可以做基礎工藝等。

  從產業具體的例子可窺見一斑,國內人工智能芯片的領軍企業寒武紀的創始人陳天石,就不是學微電子專業,而學的是數學和計算機專業;另一位國內AI企業地平線的創始人余凱,則是電子工程專業和計算機專業;而華為芯片第一人徐文偉是從東南大學自動控制系的畢業的……

  另一方面,國內的微電子學院也比較強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東南大學等每年都為國家培養了諸多優秀的芯片人才。

  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據業內人士介紹,其微電子學院每年招收本科生達500名、研究生500名、博士生80名。

  一位讀者認為:“集成電路人才處于飽和狀態,畢業生生源很足。但同是集成電路工程的研究生同學,都轉去做AI算法了,這是市場自動調配的結果。”

  “中國不缺人才,即使是難度較大的芯片設計方面的人才,只要通過時間學習和培育就可。”“原華為芯片采購與整機銷售現騰方投資合伙人彭進告訴集微網記者。

  根源:待遇低等因素導致IC人才流失嚴重

  既然泛集成電路專業能夠支撐芯片產業的人才需求,為何還會出現IC人才“短缺”現象?記者調查發現,根源在于IC領域的待遇低、門檻高等因素導致人員流失嚴重。

  隨著移動聯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興起,讓軟件工程師成為當前的香餑餑。一位資深的軟件工程師告知記者,一名剛畢業的軟件工程師,月薪差不多可以達到1萬,名校畢業的可以達到1萬多元,而資深的軟件工程師年薪50萬元的收入大為普遍。

  而相比芯片工程師,《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白皮書》中指出,我國集成電路行業平均月薪為9120元,這個薪資水平只是剛畢業的軟件工程師的薪酬水平。

  “企業開不出高工資,還要人家加班加點,錢比軟件少那么多,誰去做。”一位讀者抱怨道。

  與此同時,IC工程師需要更多的積累。有讀者反饋:“做IC硬件設計工程師是很難的,入行3年只能說懂點皮毛,沒8年或者10年的積累很難在芯片設計行業中獨當一面。軟件設計就比較辛苦,而芯片設計既辛苦又費腦子,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芯片出錯的成本太高,不像軟件可以來回調試,芯片錯了補救的方法是非常非常有限的,所以資深的芯片設計工程師很難得的。”然而,與之相悖的是資深的IC硬件工程師年薪50萬元的卻并不多。

  一位從業十幾年的IC工程師反饋:“只有行業維持高工資才能激勵最優秀的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過去十幾年我們已經見過太多最聰明的一批年輕人選擇離開這一行業,現在只是在補歷史的欠賬而已。”

  待遇低,門檻高,導致IC硬件工程師紛紛轉行,遠離集成電路產業,投入互聯網廠商、云計算廠商、金融行業等高薪資領域。

  對此,IC企業家也發出沉重的喟嘆。瑞芯微董事長勵民曾表示“如果重回17年前,再來一次,不會選擇做集成電路”。ARM中國區總裁吳雄昂也感嘆做IC “操的是賣白粉的心,賺得是賣白菜的錢”。

 新跡象:相關領域的人才開始轉入IC業

  但在當下,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出現諸多利好現象,相關領域的人才開始回流轉入半導體芯片領域,這主要有幾大推動因素。

  一是隨著互聯網領域走向成熟,這個領域的機會變少,與此同時近幾年智能硬件、互聯網O2O等創業項目大量失敗,一部分人才開始進入半導體領域。

  在2013年到2017年間,國內涌現在了大量的智能硬件創業項目,如智能水杯、智能燈、智能手環等等多樣化的智能硬件,由于這些智能硬件未能充分抓手用戶的痛點和剛需,導致大量的創業項目失敗。目前這些創業人員中一部分開始轉到IC領域。

  二是國家對半導體芯片的重視程度加強,資本開始進入,在推動行業發展。以往半導體是一個非常寂寞的產業,最近兩年成為明星產業。

  尤其是在中興事件之后,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大對峙下,集成電路產業已成為國家重點發展戰略。除了國家大基金以及各種集成電路利好政策外,地方政府也紛紛加大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扶持力度。從北京、上海、深圳,到西安、廈門、杭州、合肥,再到晉江、馬鞍山等,全國幾十個城市大力度推出各種集成電路的扶持政策,吸引了大批的海歸人才以及高端人才在集成電路領域創業。

  在國家的重視下,更多資本進入IC領域。 “以往,由于芯片的投資周期比較長,變數又比較大,風險投資一般不太愿意投資這一領域。而在11月5日,習近平主席宣布在上交所開設‘科創板’,對芯片企業尤其是設計企業,是極大的利好,將大大縮短退出周期。可以預計,風險投資將更加積極地在芯片行業投資。”原華為最早的無線與海外銷售工程師、現為封裝視覺檢查的明銳理想公司VP戴輝告訴記者。

  資本熱可能帶來泡沫,但不可否認的積極面是資本的追捧將IC產業的待遇水平提升了一個臺階,這為吸引更多人才加入IC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一位業內觀察者指出,這也讓新一代的IC創業者獲得資金的成本會更低,起點也會更高。

  “對IC業來說,有泡沫才是好事,像芯片這種短期沒利潤的的行業就是要靠泡沫,要么就靠國家大幅度投入。相比之下,當然還是民間資本造泡沫更好。如果沒有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我們怎么可能這么快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的集成電路業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一位讀者表示。

  據今年一張“芯片校招排行榜”的信息顯示,芯片領域的應屆畢業生工資已經開始提升。比如,海思招收應屆畢業生薪酬是(14K-20K)/月,一年按14-16個月發放;寒武紀是20k*15個月;比特大陸是(18K-20K)*16個月;匯頂科技是16K*16個月;紫光展銳(16K-18K)*14個月;芯原微電子是16K*14個月……

  三是國內有強大的系統廠商作支撐,為中國芯片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拉動作用。

  “在21世紀前后,個人電腦和家電成為芯片發展的最大推動力,美歐日的芯片產業因此狂飆猛進。前些年智能手機成為最大的推動力,并拉動了平板、安防、數字娛樂、無人駕駛、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眾多領域的發展。再者由于SoC和SiP先進技術的出現,中國的芯片行業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契機,因而獲得了很好的成長機會。” 戴輝指出,“SoC和SiP等技術使得一顆芯片本質上就是一個系統,或者反過來說可以讓一個系統濃縮成一顆芯片。因此,系統人才和芯片人才已經不可區分了。”

  當前國內有強大的手機企業,如華為、小米、VIVO、OPPO; 以及家電企業,如格力、海爾、海信、創維、長虹等,還有AI、自動駕駛、數據中心、機器人、無人機等產業也在拉動芯片。

  四是國家加大了對高校微電子院校的建設力度,有助于擴大IC生源。除了已經建設成的9所高校示范性微電子學院之外,國家正在推進17所大學建設示范性微電子學院,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福州大學、山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

  “IC人才培養上不要撒‘胡椒面’,重點在幾十所大學中開展泛集成電路專業——電子、物理、化學等相關專業即可,這些專業可以相互的支撐。”戴輝強調,“另外,IC人才也可以形成抱團效應,能擰成一股繩。”

  長遠:激勵政策、產業環境、國家項目不可或缺

  而我國IC行業要想真正強大起來,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努力。為此,需要從長遠角度考慮,如何讓IC人才能夠靜下心來真正有所作為。

  記者查閱了各地政府對集成電路的IC產業政策,其中對IC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較多,然而對于個人的稅收優惠政策很少。

  “建議各地政府出臺芯片產業扶持政策時,考慮一下為芯片從業人員的退稅政策。”深圳大普微電子創始人楊亞飛告訴記者。

  此外,芯片企業家勵民也呼吁“希望個人所得稅降下來,員工宿舍蓋起來。”

  一位IC工程師表示:“應該給工程師分福利房,減稅減社保。國家從房產和娛樂圈收的稅就應該拿來支持科技制造人員 。”

  “從產業發展、企業發展到人才培育,國家都應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來促進整個產業的快速健康地發展。”彭進指出。

  除了激勵政策,良好的產業環境也必不可少。

  “營造專注環境很重要,比如強調半導體研發需要的持久性和半導體研發的細分性!半導體產品的機會出現后,眾多企業會一窩蜂上項目,而且在前后差不多時間推出同類的IC,形成同類產品的競爭,往往導致國內’友商’間慘烈的價格廝殺。”開元通信COO焦建堂告訴集微網記者。

  “芯片人才有群居效應,因而良性循環很重要。”深圳大普微電子的創始人楊亞飛也認為。

  “中國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綜合環境。對中國而言,芯片需要時間周期,需要沉淀。同時,要讓人才能堅持,還要考慮人才的發展前景,讓人才愿意長時間有效地發揮光和熱。從上到下,不能太急功近利。”彭進指出,“

  而在資本層面,國家引導的資金應結合社會民間資本,要真正把資金用到實處,摒棄短期收益回報的思想。

  此外,全球發展半導體都是國家行為,中國政府和國企、央企應多給國內IC企業訂單,為我國芯片行業提供市場支持,逐步擺脫過去一味依靠國外芯片的局面。

  以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為例,在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背景下,國家自發研制超級計算級,最終實現了CPU上的百分百自主可控。“通過神威超級計算機的突破可以看到,中國如果能靜下心來做,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趕上美國不是問題。”彭進堅定地認為。



關鍵詞: 芯片 IC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