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 > 業界動態 > 《終結者》里的液態金屬,是否會掀起一場“芯片革命”?

《終結者》里的液態金屬,是否會掀起一場“芯片革命”?

作者: 時間:2018-05-02 來源:網絡 收藏
編者按:液態金屬其實并不算特別前沿的技術,但真正令人期待的是將液態金屬與計算機相結合,達到人類可以控制液態金屬的效果。這被稱為可編程液態金屬。

  提起液態金屬,大家會想到什么?可能果粉會想到經常傳說在下一代iPhone中使用的黑科技,硬件愛好者可能會想到散熱器。但更多人估計會第一時間聯想到《終結者2》里的反派T-1000。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805/379346.htm
《終結者》里的液態金屬,是否會掀起一場“芯片革命”?

  電影里這哥們的身體就是液態金屬做的,可以隨便改變形狀,受傷了能自我修復——當然最后還是被老州長干掉了。

《終結者》里的液態金屬,是否會掀起一場“芯片革命”?

  那么提起,我們會想到什么呢?估計最近大家對它的聯想都是這樣的:這東西我們好像造不出來……

  這沒什么可大驚小怪的,要知道一枚并不大的,是建立在整個半導體革命,和背后工程學、材料學、計算機科技、精密工業等技術體系和產業鏈之上的。

  歐美國家用幾十年完成了這場變革,并且不斷加強信息和技術封鎖。這種情況下中國想要短時間內掌握這門核心技術顯然不可能。即使奮起直追,也需要漫長的時間給予配合。

  但是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本身的材料和工藝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新的材料和工藝讓大家重新回到同一個起跑線上?上面提到的T-1000身上那種可控制、可塑形,能夠自由在固態液態間轉化的金屬,說不定就是這種可能性的開關。

  當然了,今天看來這還有點遠,但并不妨礙我們去了解一下科學界普遍看好的這場“芯片革命”。

  已經顯示出威力的可編程液態金屬

  去年10月,英國薩塞克斯大學和斯旺西大學聯合公布了一項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對外展示了他們通過改變電場強度,讓液態金屬變身為各種二維形狀的技術。比如說讓液態金屬給你比個心,變成各種字母什么的。

《終結者》里的液態金屬,是否會掀起一場“芯片革命”?

  由于這項技術中,控制液體成型的電場由計算機產生,這就意味著人類已經可以通過編程的方式來遠程控制液態金屬,并可以操縱它移動。

  之所以必須是液態金屬來接受編程控制,是因為相比于其他液體,液態金屬本身導電性非常好,適合通過電場激活其狀態;而相比于普通固態金屬,液態金屬又具備非常強的流性,從而具備了編程可控性。

  換句話說,假如人類想要一種可以極其精細、復雜改變形狀與移動軌跡的位置,那么液態金屬近乎是唯一的選擇。

  當然了,英國科學家們研究的可編程液態金屬目前只能在平面上移動。想要像終結者那樣做出隨意變形的液體金屬機器人還不靠譜。

  但即使這樣,也已經給很多產業帶來了新的想象空間。

  比如軟體機器人的連接器、高強度的柔性顯示屏、像水滴一樣進入體內的體驗機器人等等。但比起這些,可編程液態金屬真正引人遐思的地方,在于它可能是取代晶體管的最佳選擇。

  造終結者不大可能,升級計算機有點靠譜

  根據著名的循馮·諾依曼體系,今天通行的計算機硬件系統由運算、存儲、控制、輸入、輸出五個部分構成。而構成這些信息運算部分的最基本原件,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晶體管。

  無論是芯片還是其他運算設備,基本原理都是調整通過晶體管電壓的高低,來讓晶體管現實出1或者0,從而達成二進制的經典計算。極大數量的晶體管在集成電路上協同工作,就構成了最近咱們非常熟悉的那個詞:芯片。

  由于以上工作機制,新上集成的晶體管數量越多,計算性能就會越好。

  所以這幾十年人類沒忙別的,就是在努力縮小晶體管的尺寸,提升單位面積中的晶體管數量。由于晶體管在不斷縮小、集成工藝越來越好,就出現了我們熟悉的“摩爾定律”。

  于是問題來了,那就是無論晶體管的大小,還是芯片制造工藝,都肯定是有盡頭的,甚至很多科學家認為這個盡頭已經迫在眉睫。

  但毫無疑問,人類對算力的呼喚是深不見底的。這個矛盾怎么解決呢?

  一種思路是干脆咱們不要0和1經典計算了,用量子糾纏的方式重新構建計算邏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量子計算。

  但還有一種思路,是直接在計算原件上下手,從材料上突破算力的限制。這個思路上的方案有不少,但今天最接近應用也最具有長期投資可能性的,就是編程液態金屬。

  由于液態金屬具有很好的流動性、表面張力和導電性、散熱性,可以說是快速傳輸信號的理想材料。如果能夠通過電、溫度、磁場等條件來刺激液體金屬完成計算,那么很可能突破摩爾定律的限制,讓人類的算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

  這種可能性并不是僅僅停留在想象上,事實上,已經有非常多實驗室和企業開始以液態金屬為基礎,重新設計和開發新型計算機。比如IBM著名的類腦計算項目REPCOOL超級計算機。就是通過模仿人類大腦的信息傳輸和存儲機制,以液態金屬作為信息和能量的傳輸載體完成快速計算。

  這個項目的預期,是到2030將一臺性能達到1 peaflop每秒的計算機,從今天一間教室那么大縮小到普通的臺式機的大小。而編程液態金屬,是這一切的先決條件。

  淘汰晶體管的大革命

  既然液態金屬是一種被廣泛看好的計算設備原件,那么一旦成熟起來,直接淘汰今天的晶體管和芯片并非沒有可能。

  比如卡內基梅隆大學的非常知名的軟機械實驗室,就在開發開發一種由銦和鎵為主要物質的合成技術。其目的就是將計算單元轉化為液體,從而淘汰傳統晶體管。

  等一下,怎么好像這么多事還都是外國人在干啊?

  那就算成了我們不是又落后一大截?到時候搞個禁止出口液態金屬給我們不是更被動?

  萬幸的是,在液態金屬編程這個今天還處在探索期的方向上,中國人并沒有落后世界。

  國內最著名的業態金屬研究部門,是中科院的劉靜教授團隊。很多液態金屬領域的突破,尤其是液態金屬編程和將液態金屬轉化為計算單元方面,今天都在由中國團隊主導完成。

《終結者》里的液態金屬,是否會掀起一場“芯片革命”?

  比如劉靜團隊曾率先證實了可以借助溫度變化,讓液態金屬在固態液態間轉化,從而以電阻值的不同來達成經典計算。

  相比今天的芯片系統,液體金屬計算機至少有這樣幾個想象力:可以受到多種環境指令,同時完成復雜的并行計算,比傳統芯片又速度優勢;液態有更好的散熱性,可以極大程度避免計算發熱問題;能夠隨意改變形狀,做出來軟軟的芯片。

  雖然這項技術尚有距離,但已經為很多計算機科學的問題指明了未來方向。其實芯片為軸心的計算機與半導體產業看似神秘,但其本身絕不是永恒的真理。各種各樣的科學突破都等在路上,說不定哪天就給你來個“農民起義”。

  而最重要的是,下一次計算迭代,中國極大概率會是重要的參與者,甚至推動者。



關鍵詞: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