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N技術承載無線高速路
作為一種面向連接的傳送技術,PTN借鑒了SDH技術中完善的保護倒換、豐富的OAM、良好的同步性能、多層網絡架構、強大的網絡管理等特性,PTN還從MPLS/Ethernet借鑒QoS管理、分組交換、偽線技術等思想,使得PTN成為一種以分組交換為內核、以分組作為傳送單位、承載電信級以太網業務為主,兼容傳統TDM、ATM等業務的綜合傳送技術。PTN的產生為運營商建設可管理、可運維的統一融合的承載網提供了一個良好解決思路。
PTN的技術優勢—層次化OAM
PTN相對于傳統的分組設備,強化了OAM能力,圖1描述了PTN技術的層次化OAM情況。
圖1 PTN技術的層次化OAM情況
客戶業務層面,可以采用IEEE802.1ag或ITUY.1731進行監視,同時采用IEEE802.3ah進行鏈路狀態監視,這部分PTN與傳統的分組設備無明顯區別,但在PW、Tunnel、Segment幾個層次,PTN借鑒了SDH OAM的思想,支持豐富的告警、性能監視,如表1所示。
PTN的技術優勢 多樣化的同步機制
PTN網絡可以提供業務同步、網絡同步,可使用的同步方案有:同步以太網、外同步方式、自適應方式、差分方式、1588方式,各種同步的特點如表2所示。
當前使用較多的同步方式為同步以太網、1588方式,由于1588實現同步易受延遲抖動等因素的影響,ZTEPTN產品融合了同步以太網和1588方式,在同步以太網穩定頻率的基礎上實施1588,有助于相位和時間同步的快速鎖定。此方案經過中國移動TD-SCDMA時間同步替代測試,時間信號經過30個節點的傳遞,平均誤差小于200ns,且不受業務流量大小的影響,具有高穩定性、高可靠性、快速鎖定等特點。
PTN的進展
目前業界對PTN的關注度越來越高,部分運營商已經使用PTN建設了傳送網絡,同時很多運營商也提出PTN的測試及試點需求,另一方面PTN在標準方面也在不斷推進。
自2008年4月ITU與IETF成立聯合工作組JWT以來,PTN的主流標準T-MPLS演進成為MPLS-TP,JWT按技術方向分別在MPLS-TPFramework、OAM、Survivability、NetworkManagement、Control Plane、Interoperability方面進行工作推進。從需求和框架來看,MPLS-TP與T-MPLS基本一致,但MPLS-TP在一些功能點上進行了深化。Interoperability主要討論與MPLS的互通,可以采用的模型包括層疊模型(ETH封裝)、層疊模型(IP/MPLS封裝)、對等模型(節點/link分段)、對等模型(節點/link Stitching)等;OAM:考慮TCM的應用及相應機制、支持多段PW和LSP、告警檢測和處理機制、OAM報文的封裝結構等;同時有一些利于運維的思路,如環回處理機制等;Survivability:在線型保護基礎上,增加環網、MESH保護的考慮;Control Plane:T-MPLS在控制平面考慮較少,MPLS-TP的單段PW的控制平面采用LDP協議,LSP的控制平面采用GMPLS。
PTN網絡演進策略
TCO是運營商在網絡建設中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特別是作為節點分布最密集、覆蓋最廣泛、場景最復雜的移動接入網,其網絡演進策略尤為重要。總體說來,PTN的網絡部署應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如圖2所示)。PTN建網首先在分組業務快速增長的區域啟動,先通過這些區域小規模建設,積累PTN網絡規劃和運維經驗,然后在廣度和深度上進行PTN網絡的覆蓋。
傳統SDH/MSTP邊緣化時,利用PTN的多業務承載優勢,對接入層SDH/MSTP網絡承載的TDM業務進行仿真處理,在匯聚層統一承載和調度,簡化運維工作量。
在LTE階段,S1接口可以采用集中處理方式,由位于核心網的SR完成,SR負責將S1接口的信息按照IP地址轉發給S-GW/MME或者S-GW/MMEpool中相應的S-GW以及MME。在eNB與SR之間,通過PTN建立S1E-Line,利用PTN網絡完成實現S1接口的承載保護。針對X2接口,在LTE初期,可以采用SR集中處理方式,在eNB與SR之間通過PTN建立X2E-line,隨著LTE的規模部署,eNB數量增加,可以考慮將X2處理的SR下移到匯聚節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