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固態電池現狀與未來商業前景
現階段,車企與電池的聯姻越來越常見。幾年前,我曾經說過:“造車的造不了電池,造電池的也造不了車。”現在,這個行業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3/344855.htm寶馬作為業內響當當的品牌,也發布了開發固態電池的消息。什么叫固態電池呢,顧名思義,就是內部電解質全是固態的,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上的電解液就不存在了。對于固態電池技術,網上有很多文章,我看了看,寫的也挺全面的,對于技術的特點,我就不再羅嗦了。
這種技術的現狀如何?
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怎么樣去評價一個技術的現狀?對于那些沒有產業化或者產品化的技術,我們都可以一言說它還處在實驗室階段來概括,但是這種說法,有點太籠統了。就像一個在腹中的胎兒,1個月和9個月,都是胎兒,但是意義可是非常不同的。
所謂產品未動,專利先行,特斯拉和豐田公開專利給了我啟發。在新技術破繭而出,高速發展的時候,為了保障企業的權利,總會在知識產權上花費很大的精力。同時,如果一個技術非常有希望成為主流技術的話,那么參與的公司也會越來越多,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似乎通過專利數來評價一個技術的現狀,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

鋰電池無可厚非的是當下最時髦的電池技術,在消費級市場,動力電池和儲能領域,都被寄予著厚望。所以當我以鋰離子或鋰電池為檢索關鍵詞的時候,檢索出的專利數量都在2萬件以上。相應的,像燃料電池這樣即將呼之欲出的技術,近十年的專利技術,也接近了2萬件。而向鉛酸電池、鎳氫電池這樣的成熟電池技術,專利數則在2千件左右。固態電池相關技術,專利數只有一兩百件,說明這個技術普遍在行業內認知程度還不高。
根據上面的話題,我想引申一下:到底從技術上到產品的拐點在哪呢。我記得一次智電的龐總,問過我一句話:“你認不認為資本和投入可以加速技術。”我當時的回答是肯定的,當資源投入某一領域的時候,這個領域必然得到發展。但是,是不是資本、資金去哪,哪個技術就是即將實現產業化的技術了呢?我個人覺得不是,金融和資本,可以加速和催生某個技術的發展,但是發展永遠逃脫不了這項技術本身的客觀規律。過分的投入,可能會激起的是更多的泡沫。所以資本的方向,不一定代表技術的方向。
如果用專利數評價某家公司,可能不說明問題,但是如果要評價一個行業,可能還是比較客觀的。當一個技術,被行業所認知的時候,專利數會迅速提升。當一個技術要真正投入市場的時候,由于研發行為轉為了商業行為,專利數自然就會開始下滑。當你聽說有人開始對于一些專利在法院告來告去的時候,說明技術已經產生商業價值了,這個技術基本上就成熟了。所以成熟的鉛酸電池和鎳氫電池產品,專利數就要比發展中的鋰電池和燃料電池少得多。

根據我上面的觀點,大家可以看看上面這張圖,同在發展中的鋰電池和燃料電池,大家有什么體會?可以給我留言大家交流。
書接上文。看完了專利數量的分析,我的結論是固態電池技術,目前還處在一種初級的技術階段,可以說是萌芽期的技術。那么到底誰在做這項技術呢?


統計完了,我們看到了一個名字:豐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