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固態電池現狀與未來商業前景
2013年的時候,豐田就有過對于固態電池的報道,我查了一下,當時的報道是豐田負責材料工程的高層鈴木成貴表示,豐田將于2020年全面實現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并在未來幾年內使用鋰空氣電池。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3/344855.htm我個人認為:豐田這樣的企業,并不依賴于電池去講故事,所以我更加相信這樣的企業行為更加務實和客觀。
固態電池未來的商業前景
對于一項技術的商業前景怎么判斷?我一不懂經濟,二不懂金融,三不懂市場,大膽說說我的想法。
我們經常講,對于電池的發展,無非是三個方向:一是性能,二是壽命,三是安全,是不是這三個方向都滿足了,就可以被市場接受呢?我覺得不然,市場看的是兩件事,一是需求,二是成本。另外還有可回收性,怕把話題帶遠了,先不討論這點了。
豐田作為汽車行業的風向標,在業內的動向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些年關于固態電池這類新電池技術的報道當中,多來自于想豐田、寶馬、大眾這樣的一線車企。是不是可以說明,這些汽車界的業內老大對鋰電池并不滿意!也就是說鋰電池目前甚至未來,無法完全滿足汽車動力電池的需求。

未來替代鋰電池的,是不是固態電池,是不是燃料電池。估計誰也沒法給出準確的答案。我們用微信也就五六年的時間,開電動汽車也是只有五六年的時間,這五六年,變化實在太快了。只能設身處地的去想想,鋰電池,固態電池和燃料電池,是不是我們需要的。
比如固態電池缺點,很多文章都提到什么界面問題,鋰離子擴散問題,電導率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可能很多人都不明白具體是怎么回事, 其實對于用戶來看,就一個問題,表觀內阻大。內阻大會帶來什么影響,有人說不能快充,但是我覺得這不是最本質的問題,最本質的問題是能量損失,內阻會消耗能量。也就是說,充進去1度電,放出0.8度電甚至更低,而且充電越快,損失的越多。市場能不能接受?就新能源汽車提升續航里程需求一項而言,雖然固態電池的能量密度高,但是能量損失也比較大;雖然固態電池的體積更小,但是可能意味著要配更多的電池;這樣一正一負的抵消之后,是不是能被市場接受呢?
有人說,技術會發展,固態電池電阻的問題會解決。我個人覺得,對于有些來自于基因里的問題,不是太容易。比如說燃料電池,十年前,必須依賴貴金屬催化劑,雙極板成本很高,水熱管理很困難。而豐田的燃料電池汽車Mirai上市之后,依然看到了對貴金屬的依賴,雙極板依然占電堆成本的很大部分,水熱管理的困難也依然在。我看過一個視頻,一輛行駛中的Mirai邊行駛,邊排水。想想如果要是在我國大東北的冬天,這將是一副什么樣的景象。

說了需求,再說說成本。其實成本實在是沒得說。因為是不是成本高了,就一定沒有市場呢?我覺得不是,要看價格。價格是誰定的,市場定的。比如儲能市場上的電池,我們要計算我們存儲一度電需要多少錢。比如鋰電池每度電的價格是3000元,能循環1萬次(假設不衰減),那么他發一度電的成本簡單計算就是0.3元,這樣用戶就會計算,我一度電花三毛錢是不是劃算,在沒有補貼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劃算。而一塊手機電池,我查了下,2000mAh的價格差不多70元,按照循環800次的壽命計算,那么我用一度電的價格差不多12.15元。但是有誰會這樣計算呢?我們最多計算70塊錢買塊電池,用兩年,劃不劃算而已。也就是說,真正的價格,是市場定的。所以儲能市場,3毛錢用一度電會覺得貴,在消費市場,12塊錢用一度電,也覺得可以接受,雖然使用成本相差了40倍。
對于成本,我們總希望越來越低。但是到底低到什么程度,我們才能接受。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我,心里有個起碼的標準,就是我行駛5萬公里,總成本能和燃油車持平甚至更低,這個時候,我會考慮電動車。這個成本包括車價、使用維護維修成本以及車輛殘值。我不知道2020年使用燃油車的成本是多少,所以現在討論成本實在沒啥意義。
最后
鋰電池永遠解決不了鋰電池的問題,要突出重圍,實在需要破壞性的創新。談商業前景或是技術前景,可能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甚至猜想做出判斷。如果是一年內的計劃或者三年內的規劃,可能可以憑借經驗去判斷,如果把周期放到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那么多半只是猜想和希望了。
而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想到了兩個問題。為什么提出新技術的不是電池企業而是車企?為什么提出新技術的不是每天喊著創新的國內新興車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