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界動態 > 自研手機芯片知易行難 小米能堅持到底嗎?

自研手機芯片知易行難 小米能堅持到底嗎?

作者: 時間:2017-03-03 來源:創事記 收藏
編者按:自研芯片之路并不輕松,小米自研芯片的縱向整合戰略是正確的,勇氣也值得敬佩。可以說,從手機產品向底層核心硬件縱向深入,小米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不過,市場是靠產品說話的,松果芯片能否贏得用戶認可仍需時間的檢驗。

  2月28日,發布了松果,成為繼華為之后,國內第二家自主研發手機的廠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1703/344731.htm

  自主研發手機,代表深厚的研發能力。在之前,在國內市場共一百多家手機廠商中,只有蘋果、三星和華為三家具備這個能力。如今,小米加入這個行列,讓人既振奮又擔憂,振奮的是又一家國家廠商挑戰新高度,擔憂的是這條路遍布荊棘,小米能堅持到底嗎?

自研手機芯片知易行難 小米能堅持到底嗎?


 手機芯片背后的巨人——ARM

  當下經常提到的手機處理器,比如高通驍龍821、麒麟960,指的是手機SoC,并不只有手機CPU,主要是由CPU、GPU和基帶芯片三部分組成。

  提起手機處理器就不得不提起一個公司——ARM,芯片的自主研發并不是從零開始的完全自主的研發,而是在ARM架構的基礎上進行的自主研發。

  ARM的商業模式很獨特,既不生產芯片,也不設計芯片,只設計CPU,并授權給半導體公司使用,對方可以在ARM的基礎上添加自主設計的DIY。

自研手機芯片知易行難 小米能堅持到底嗎?


  在其開放授權的商業模式下,基本上全球所有的半導體大佬都成了ARM的合作伙伴。從咖啡壺到服務器,只要是計算類產品,幾乎都離不開ARM的芯片。在ARM的助力下,公司開發新產品時不需要消耗大把的時間、精力和成本從頭設計研究芯片架構,相反,他們只需要查看一下ARM公司的芯片名冊,購買,然后添加自定義設計就行。

  ARM向這些客戶收取年費或者使用費,甚至同一個技術可以重復收費,并用這些利潤研究下一個技術。

  同理,手機處理器的設計也是在ARM的架構上進行的。這是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異常艱難的事情,簡單說的話,手機處理器從設計到實物,主要經過三個環節:一、向ARM公司購買授權;二、廠商在ARM芯片的基礎上進行設計,集成GPU、基帶芯片等模塊;三、廠商拿著設計好的手機處理器方案找代工廠加工生產,比如三星、臺積電,國內的代工廠有中芯國際。

  松果芯片的研發也是這樣的流程。

  自研手機芯片,知易行難

  上面的介紹可能會給人留下一種錯覺:做手機處理器是挺簡單的一件事。其實不然,Intel和LG都在這條路上栽過跟頭。

  2016年,消費級桌面處理器和服務器等商用處理器的霸主Intel,全面取消了Broxton和SoFIA兩款凌動處理器產品線的開發,在移動業務中虧損高達70多億美元,放棄了與ARM在移動領域一爭高下的計劃。

  同樣是去年,來自韓國的半導體巨頭LG宣布徹底放棄了手機處理器Nuclun 2的研發工作,并表示今后也不會再開發自己的手機處理器。原因是,公司研發的Nuclun 2缺乏競爭力,采用臺積電16nm工藝制造,雙核A57加四核A53,小核頻率1.7GHz,但跑分性能還不如類似架構的驍龍808。這樣的一款產品還不如直接用第三方方案更合理。

  華為海思2004年成立,熬了十年,直到2014年麒麟920面世,才算真正的站穩腳跟。

  即便是手機芯片界的霸主高通,也會栽跟頭。2015年,高通的旗艦芯片驍龍810,就存在過熱缺陷。自研芯片的難度,可見一斑。

  巨頭們的經歷驗證了一個道理:手機芯片,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做出來容易,做好難。IP的設計驗證,芯片架構設計,各個接口整合,各個IP模塊的規劃,對細節的要求非常高。同時,還要面對功耗、發熱和兼容性三大頑疾。況且從設計成功到量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總的來說,從整體宏觀的把控到具體細節的實現,都不允許差錯。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關鍵詞: 小米 芯片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