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實現路徑
電子信息產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和優化升級的核心基礎產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年均增長速度,總體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4511.htm但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于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
未來5年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轉型就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向創新驅動轉型、綠色低碳轉型、智能制造轉型、服務化轉型、內需主導及消費驅動轉型;升級就是全面優化行業結構、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布局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整體優化提升。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路徑的創新,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
(一)在行業主管部門層面營造良好的產業氛圍,制定宏觀發展戰略
1、在全球產業大循環中完成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
電子信息產業具有廣泛、深刻的國際性。相關研究表明,經濟全球化導致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某一產業,在不同國家伴隨著產業轉移先興盛后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國中不同產業也會先后興盛衰退,發展經濟學把這種規律性的過程稱為雁行理論,這一理論在1935年由日本學者赤松要(Akamatsu)提出,發展經濟學家研究戰后東亞國家經濟及產業結構變遷,認為東亞國家是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以日本為“雁頭”,其次為亞洲四小龍(包含韓國、臺灣、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國大陸與東盟各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著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轉移,開始發展此產業。在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該產業發展成熟后,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后的國家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后秩序的發展。
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發展歷程看,我們確實遵從了這個規律,先在沿海地區引入勞動密集型產業,然后逐漸轉移到內地和中西部地區。站在“十二五”開局年輪上,全球金融危機余波回蕩,我國企業面臨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上漲、貨幣升值、盈利下降、生存困難等壓力,這種狀況與二十年前我國臺灣地區非常相似,企業內外部成本壓力加大,解決之道在于產業升級,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推動相關產品的升級換代,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處于快速增長期,并在資本、技術、人才方面已經融入全球產業的大循環。我國電子產品出口額占全國外貿出口總額的1/3以上,電子百強企業中有20家企業的出口比例超過了50%。適應全球化條件下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的趨勢,我們應積極爭取主動,努力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不斷的向產業鏈垂直分工中的高端位置延伸。同時,深化與國際上有實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戰略合作,注重吸引國際領先的、高端的信息產品制造業和信息服務業向中國集聚,推動外商直接來華投資設立全球或區域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促使研發、生產、服務的本地化和一體化。中國人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多,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630萬。這樣的人力資源優勢足以支撐跨國公司在華投資設立全球或區域研發中心和運營中心。
2、以擴大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線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實現轉型升級需要采用新的發展戰略,集中精力擴大知識密集型產業,并努力把勞動力優勢轉變為技術研發人員優勢,由勞動密集型向資金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在全球產業垂直分工的鏈條上,由以生產制造為主向生產與研發、應用、服務相結合轉移,進一步提升產業層次,培育新的增長點;在發展方式上由規模擴張型向創新效益型轉變。
在區域布局上,應由行業主管部門統籌規劃,協調地方政府,根據各地的資源稟賦,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從整體上優化產業區域結構。繼續發揮東部地區的帶動作用,增強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以及沿海地區的聚集效應,實現產業在原有基礎上的轉型升級,引導中西部加強產業承接能力,壯大優勢產業,西部地區重點結合能源、原材料方面的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形成產業分工體系合理,特色鮮明,相互合作,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在企業層面,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由產業價值鏈低端向高端延伸。企業轉型升級,一靠技術進步,二靠自主創新??梢哉f,誰擁有了先進技術,誰就在未來的產業轉型、升級中搶占了先機。金融危機使國際競爭格局發生了變化,我們的競爭對手升級了,能生存下來的企業,不但不能出錯,還要努力創新。目前西方國家的產業布局越來越向軟實力轉移,在高端硬件制造領域我國企業面臨新的機遇和空間。
3、推進兩化深度融合,發展新興產業,實現轉型升級
電子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既包含電子信息產業本身的升級,也要為我國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所需的裝備、技術和服務,通過各產業技術能力、市場需求的整體提升,拉動電子信息產業的升級。例如,我國機械制造行業在近幾年突飛猛進,在同等功能和性能指標的情況,我國的工程機械產品比國外公司的產品便宜很多,依靠性價比優勢打開了海外市場。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機械等龍頭企業紛紛采用電子信息技術和產品,提高產品的性能和性價比,提高服務的響應速度,改善服務質量。再如,我國的家電產量全球第一,但是我國企業的營業規模、利潤率卻不比國外公司。我國家電企業始終沒有擺脫低質低價的定位和形象。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培育和發展以物聯網、云計算、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礎軟件為代表的下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是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提振電子信息產業的重要戰略選擇,也是增強全國和區域競爭力,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引導是重頭戲,掌握核心技術和搶占產業制高點是中心任務,完善產業政策,創造良好產業環境是重要保障。
4、政府主導制定產業追趕體系,形成轉型升級合力
電子信息產業的轉型升級涉及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招商引資、資源配置、人才培養、體制機制、環保治理等。因此,由政府主導制定一套完善有效的產業追趕體系和轉型升級計劃顯得十分必要。在這個體系中,應包含著企業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密切合作。通過管理上的協調和其他手段,使一些具有較強技術研究和開發能力的科研機構與大企業合作,共同形成新技術能力的主要傳播群體,企業則利用這些技術能力迅速地開發出能夠被商業化的產品。
在推動實施產業追趕體系時,需要采取系統化的舉措,形成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強大合力。主要措施包括(1)創新支持,如技術合作制度,政府不僅鼓勵處于企業聯盟中的公司展開良性競爭,而且需要建立一套促使它們合作的制度基礎,通過這種競爭合作機制實現產業升級;(2)發展產業集群;(3)供助公共服務部門促進技術能力的提高從而刺激私營企業進行類似的活動;(4)為高科技產業的人力資源需求提供有效支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