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1、產業高速發展,支撐其他產業創新和社會進步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4508.htm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電子信息產業因其具有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點,持續高速發展,充分發揮出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和社會進步的的引領帶動作用,年均增速是同期GDP增速的兩倍以上,已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支柱性產業之一,占發達國家GDP的比重高達25%。
在推動人類進入信息社會方面,PC、互聯網、手機、搜索引擎的出現使人們隨時隨地交流、獲取信息成為可能。在促進其他行業發展方面,電子信息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為其他行業實現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物聯網、云計算等越來越多的新名詞是電子信息產業不斷創新的生動體現。
鑒于電子信息產業的基礎性關鍵作用,各國政府無不高度重視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利用政策、稅收、基金、政府采購等多種形式支持本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
在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格局上,美國、日本、歐洲、韓國等處于第一梯隊,在核心技術、中高端產品、品牌上占據優勢地位。尤其是美國的軟件和集成電路行業長期占據產業的頂端,操作系統、數據庫、開發工具等核心軟件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高達80%,通用處理器、高端網絡芯片、高端模擬芯片和可編程邏輯芯片、半導體加工設備等集成電路產品和設備在全球市場居于領先地位。歐洲有一批實力雄厚的大企業,西門子、飛利浦、諾基亞、愛立信、意法半導體在工業控制、家電、醫療、通信、半導體行業的排名位居前列。日本在家電、通信、計算機、平板顯示器、半導體等行業均有比較完整的產業配套體系,尤以材料工業見長。韓國組建了以三星、LG為核心的大企業財團,半導體、平板顯示器、通信產品等具有很強的競爭力,產品線之間可形成互補和支撐。
2、技術創新不斷,以服務為核心的發展趨勢明顯
科技的新突破,催生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全球范圍內電子信息的新一輪產業革命。美國、歐盟和日本等都將注意力轉移向新興產業,將信息技術開發和應用所形成的新興產業作為發展重點。美國政府注重各種智能系統和先進通信技術的發展,將189億美元投入能源輸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億美元投入節能產業,200億美元用于電動汽車的研發和推廣。歐盟委員會在發布《歐盟物聯網行動計劃》之后,還將于2011~2013年每年新增2億歐元進一步加強物聯網研發力度,同時拿出3億歐元???,支持物聯網相關公司合作短期項目建設,未來要實現歐洲在基于互聯網的智能基礎設施發展上領先全球的目標。
隨著技術進步,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個性化逐漸成為潮流,人們對電子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這也是知識經濟時代的重要特點。為了適應多樣化、批量小、總量大的市場需求,柔性生產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從而使得滿足不同消費群要求的眾多產品應運而生,順應了消費個性化的新形勢。
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在近幾年飛速發展,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新興的網絡服務形成一股席卷全球的移動互聯網熱潮。并且通過搭建開放式的應用平臺,為眾多第三方開發商提供創新的舞臺。以Apple、HTC等為代表的設備制造商將產品的研發重點由硬件性能轉向軟硬件的綜合優化和用戶體驗的提高。Apple通過打造硬件平臺、操作系統、應用商店、獨立銷售渠道的方式,掌控了整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用良好的使用體驗把消費者緊緊抓在手中。并且以高超的營銷水平營造出產品持續熱銷的局面,從一家幾乎瀕臨破產的IT公司一躍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高科技公司。
Apple的成功經驗表明,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綜合化的、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服務已經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單純比較處理器的速度、存儲器的容量、屏幕大小和分辨率、外設接口的種類和數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少”即是“多”,以簡潔為美,以時尚和易用為賣點,是很多企業在設計產品和服務時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企業需要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升級、品牌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形成全面的競爭優勢。
隨著寬帶接入的普及和便攜式移動終端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正從PC時代步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云計算服務將成為未來信息產業服務最重要的商業模式之一。軟件的服務化讓中小企業信息化門檻降低,使中小企業更為便捷和靈活地使用軟件,更符合中小企業的需求。
未來,建立在信息技術應用基礎上的生產性服務業將保持高速增長,特別是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網絡金融、軟件和服務外包等新型生產性服務業,加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產業轉移。
3、并購重組加速,競爭向生態競爭等深層次發展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過后,大企業的抗風險優勢更加明顯,并且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搶占產業鏈上游的控制地位。2010年,全球并購交易總量為1.1719萬筆,比2009年增加21.3%,而并購總額達2.09萬億美元,比2009年提高22.7%。僅在2011年二季度,全球范圍的科技行業并購案就達到777起,金額達到521億美元,包括微軟以85億美元收購Skype,德州儀器以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美國應用材料公司以46億美元收購Varian Semiconductor。通過并購提高規模效益,使產品線之間進行互補,對各種業務進行整合,為客戶提供一站式服務,將是未來幾年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
近期一個影響深遠的收購案例是Google收購Motorola移動。Google收購Motorola移動的重要原因是利用Motorola的大量專利,抗衡來自Apple、微軟、Oracle的專利訴訟。企業并購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擴大業務規模,利用專利打擊競爭對手或反制競爭對手的訴訟,在目前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差異化程度難以擴大的情況下,更多的專利意味著更多的勝算。
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僅限于產品和服務的競爭,而是延伸到整個產業鏈和商業模式的競爭。近幾十年來,生產性服務業在發達國家得到充分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為企業提供從產品立項到產品營銷與服務的全方位支持,包括上游(如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產品概念設計、市場研究等)、中游(如質量控制、會計、人事管理、法律、保險等)和下游的活動(如廣告、物流、銷售、人員培訓等)。生產性服務業貫穿于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環節,提高了生產過程不同階段產出價值和運行效率,發揮出強大的市場資源調配作用。
在近10年間,多數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經合組織)國家產品生產中的投入發生了變化:服務投入增長速度快于實物投入增長速度,生產性服務業和某些經濟活動特別是制造業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經濟活動由以制造為中心已經轉向以服務為中心,最為明顯的是通信產品。同時,某些信息產品也可以像制造業一樣進行批量生產。制造業部門的功能也日趨服務化,主要表現為:一是產品是為了提供某種服務而生產的,例如通信和家電產品;二是隨產品一同售出的有知識和技術服務;三是服務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像以往那樣通過提供某種產品而在市場上占據主動獲得大量利潤的情況,已經很難出現,要保持企業原有高額的利潤率只有向服務型企業轉型。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生產性服務業的虛擬化、網絡化成為可能,促進企業智能化水平明顯提高。在一個虛擬化的框架之中,高效地“整合”或“疏散”資源,充分體現企業的現有優勢。企業則充分發揮核心競爭力,把自己所不擅長的那部分業務外包出去,聚焦于自己的核心業務,形成雙贏的局面。
西門子plc相關文章:西門子plc視頻教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