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再戰智能手機市場:游戲規則與PC大不同
5月30日晚上,北京的世貿天階廣場熱鬧非凡,上百人在仰頭關注廣場上方的巨型顯示屏。10秒鐘倒數之后,一款智能手機正式出現在大屏幕上,歡呼聲隨之四起。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33420.htm這是聯想K800智能手機正式發售的現場,宣告全球首款搭載英特爾X86芯片的智能手機正式上市銷售。對于聯想來說,K800只是它眾多智能手機產品的一款,但對于英特爾來說,K800則是他們時隔6年再戰智能手機市場的一個標志。
曾有經驗
對于英特爾來說,智能手機市場并不是一個新的領域。6年前,英特爾曾經在這個領域小有戰績,它生產的XScale架構手機芯片被黑莓(微博)、Palm等手機廠商所采用。
不過,令人外界感到意外的是,英特爾在2006年宣布將XScale芯片業務出售給Marvell。后者在接盤該塊業務后,在手機領域做得有聲有色。
對于英特爾為何退出智能手機市場,當時有兩種說法:第一,因為該業務持續虧損達數十億美元;第二,XScale芯片采用ARM架構,而英特爾更希望發展X86架構。
事實上,砍掉XScale芯片業務后,英特爾實際上并沒有放棄在移動領域的努力。2010年8月,英特爾宣布以14億美元收購英飛凌無線業務部門。通過本次收購,英特爾首次擁有了很多與通訊有關的技術。這也被認為是英特爾重回智能手機市場的信號。
不出所料,收購英飛凌無線業務1年多后,英特爾CEO保羅•歐德寧(PaulOtellini)便在2012年美國消費電子展CES上正式發布Atom Z2460 處理器,宣布進入智能手機領域。
重返手機市場
是什么原因促使英特爾加快步伐重新進入智能手機領域?答案很可能是:PC市場的增長乏力與智能手機市場的爆炸性增長。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近幾年數據顯示,PC市場增長已經大幅放緩,每年增長率約為10%,而智能手機市場卻呈現爆炸性增長,每年增長率高達40%-50%。
市場研究公司Canalys近日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4.88億部,首次超過了包括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上網本在內的PC出貨量(4.15億部)。
蘋果掀起的移動互聯浪潮已經來臨,但在熱門的平板電腦與智能手機領域,英特爾卻毫無建樹。對于英特爾來說,只有兩條路可選:要么進軍移動計算市場,與ARM陣營展開競爭,要么就會在長期的競爭中被邊緣化。
游戲規則已變
英特爾選擇了進入智能手機領域,但是相對6年前,這個市場已經發生太大變化:ARM架構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并虎視眈眈地看著英特爾的傳統PC領地。
采用ARM架構的高通(微博)、德州儀器、英偉達等廠商,已經壟斷了高中端智能手機芯片市場;同樣是ARM架構的聯發科(微博)與展訊也在低端市場激戰正酣。
英特爾進入任何一個領域,都不容易。這也難怪ARMCEO沃倫•伊斯特(WarrenEast)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預測,英特爾在幾年之內只能取得智能手機市場5%至10%的份額。
不可否認,英特爾相對ARM陣營的廠商,在資金、人才、芯片制造工藝等方面擁有明顯的優勢,但智能手機市場的游戲規則與PC差別很大,英特爾對此還缺乏經驗。
在PC領域,硬件、軟件都很標準,全世界任何地方開發出來的應用都能運行;智能手機領域,從最底層的芯片,到硬件產品、軟件層,再到消費者認可的交互界面,則需要進行大量的合作與測試,復雜性遠遠超過PC。
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在聯想K800發布會上就對媒體坦言,與PC完全不一樣,手機研發的復雜程度遠遠超出想象。
iSuppli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認為,在PC與智能手機領域,英特爾的角色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在傳統PC產業,Wintel聯盟主導產業發展,其中英特爾扮演了主導角色,而在智能手機領域,英特爾需要與很多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
截至目前,英特爾已經聚攏的合作伙伴包括:聯想、摩托羅拉、中興、法國運營商Orange、印度Lava公司。但如果想在產品差異化巨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占有一定市場份額,英特爾需要快速適應合作者的角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