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車用IC市場穩定中求成長
——
2005年對于臺灣車輛電子產業來說可說是相當具有話題性的一年,并購、合資成立新公司、策略聯盟、車輛與電子產業異業結盟等,各種商業行為的陸續出現,以及許多話題性的議題出現,包括車用GPS導航廠商業績大幅成長、新車出廠內建GPS導航系統已成為標準配備、車用電子公協會組織相繼成立爭取發言權,這都說明2005年可謂是臺灣車輛電子產業的發起年。
展望2006年全球整體車用IC市場仍然呈現穩定成長,同時每部新車出廠內含IC組件成本也持續上升,這都說明在可預見的未來車用IC市場成長仍然樂觀。
2005年東京車展中,各家車廠揭示車內藍芽通訊以及混合動力車,一舉將車內空間與消費性電子以及能源議題搬上臺面;然而早在1930年代真空管收音機首次出現在車內,就已經說明車用電子時代的來臨;而隨著制程技術的進步,技術瓶頸陸續突破,IC半導體在車用領域的應用亦隨之增加。
全球IC市場如圖一所示,其中預估2006年車用IC市場產值約為139億美元,較2005年成長7%,預估2009年將達到197億美元,2006至2009年復合成長率(CAGR)高達12.33%,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車用IC市場的成長將持續吸引產業界的目光。
若以車用IC占整體IC市場比重來分析,預估2006年車用IC約占整體IC市場約在6.7%左右,而此比重將維持至2009年,并無太大的變化。

資料來源:IC-Insight;工研院IEK-ITIS計畫(2006/02)
圖一、2004~2009全球IC應用市場結構
若細分至各車用IC組件,其市場狀況如圖二所示;其中以車用MCU市場最高,估計占2006年車用IC市場36.3%,其次為模擬IC的35.7%,兩者總計將占有全球車用IC七成以上的市場,這表示這兩個IC組件在車用領域的重要性。
其中車用MCU是扮演車輛智能化最關鍵的角色,從核心的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車身系統與資通訊娛樂系統,都可見到不只一顆車用MCU的存在,這主要是因為車輛強調人性化以及主動式安全設計,對于車輛的數據處理、演算以及主動控制需求相對越來越高,目前包括Freescale、Infineon、STMicro、TI、Renesas、Philips、NEC、Toshiba等全球主要半導體大廠皆已體認這個潛力無窮的利基型市場,投入車用MCU市場已久。
而在模擬組件部份,主要是由于車輛傳感器數目增多,包括自動雨刷感測、車輛橫向與加速感測、胎壓偵測、前后倒車雷達、電源管理等,都顯示模擬組件在車用電子領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除此之外,2006年Memory、Logic與MPU等IC組件相較2005年在市占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這主要是由于車用資通訊娛樂系統成為目前最受到駕駛者重視的車用電子系統,也因此該系統中相關IC組件也跟著水漲船高。

資料來源:IC-Insight;工研院IEK-ITIS計畫(2006/02)
圖二、2005年與2006年車用IC組件市占率
就在去年(2005年)一整年,車用電子忽然吸引整個臺灣電子產業界的目光,各種公協會陸續成立,高產品附加價值以及陌生的車輛產業產生無限的想象空間;包括由裕隆、行政院開發基金以及臺灣電子大廠所主導的「IA整車計畫」、由臺灣區車輛同業公會、臺灣半導體協會、臺北市計算機同業公會與臺灣區模具工業公會等四大公會聯手成立「臺北車用電子商機推動辦公室」、以及TEEMA臺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成立的「汽車電子產業聯盟」(Automobile Electronics Consortium),都將在今年(2006年)會有明顯的串聯動作。
車用IC的學習曲線較一般消費性電子來的長,對于車用規格的掌握度以及車內運作環境的了解,都需要一些時間的累積,因此我國IC廠商應該積極累積車用IC產品的經驗,并從較為外圍的車用電子系統著手,如車用導航、視聽多媒體等,逐步與國際汽車大廠建立相互信賴的采購關系,才是長久可行的經營之道;而在2005年我們看到了好的開端,如何掌握機會車用電子發展潮流趨勢,將是2006年的首要任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