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在即,哪些車企才能活下去?
最近這段時間以來,由于銷量持續低迷,饒是其主要投資人周鴻祎反復通過各種熱點話題吸睛,哪吒汽車很久沒有登上理想汽車孜孜不倦、不管不顧地發布的周銷量榜單了。漸漸淡出人們視線的哪吒汽車最近一次登上熱搜,來自于一則哪吒汽車裁員70%的新聞,伴隨著這則新聞的是A股上市公司埃夫特發表的一份公告,11月7日晚,埃夫特發表公告稱,哪吒汽車母公司合眾汽車拖欠逾4,800萬元合同款,公司已經提起訴訟。在艱難的局面面前,哪咤三太子可以仰天大呼“我命由我不由天”,哪吒汽車的命運卻攥在各個供應商的手里。簡單算一算,假設一臺車有一百個無法在短期內替換供應商的關鍵零部件,考慮到哪吒汽車的現狀,假設供應商出于各種各樣的動機,向哪咤汽車繼續供貨的概率降到了90%,根據聯合概率,這些零部件供應商同時向哪吒汽車供貨的概率是90%的100次方,最終得出的數字不足萬分之一。本文其實無意探討哪吒汽車的未來,但是,不管哪吒汽車將來的命運到底如何,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的洗牌已經拉開了帷幕,經過了十幾年的廝殺,持續虧損多年的本土智能電動汽車市場也該進入淘汰賽階段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1/466019.htm在這樣的背景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吃瓜群眾們感興趣的可能是未來哪些車企可能會黯然出局,但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本文打算換個角度談一談,車企們要活下去,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
制造爆款的能力
資本的耐心畢竟是有限的,在將從股市和投資者那里融資來的錢花完之前,如果不能健康地自我造血,走向正循環,Out出局的命運就在前方不遠了。經常有人將本土新能源車企大規模虧損的慘烈歸咎于價格戰,這就有點拉不出翔來怨地球引力了。除了相對具備先發優勢的比亞迪和特斯拉,其它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勢力還是合資品牌,大家基本都是在相同的起跑線上出發的,之所以行至半程,有的一騎絕塵,有的漸行漸遠,區別在于有沒有制造爆款的能力。
新勢力車企這邊,理想汽車在蔚小理中一馬當先,是因為它連續推出的幾款車型皆為爆款,而它之所以拿下“爆款復制機”的美譽,核心原因在于務實且靈活地采取了錯位競爭的策略,靠互聯網基因帶來的智能化先發優勢打轉型較晚、動作緩慢的傳統車企,靠增程打因為心存純電執念或形勢誤判導致旗下車型存在續航焦慮的蔚來和小鵬,靠冰箱彩電大沙發和性價比打頭頂品牌光環、價格高高在上的BBA。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理想汽車深得兵法精髓。
圖片來源:理想汽車
傳統車企這邊善于制造爆款的是比亞迪。在2023年銷量突破300萬輛之后,比亞迪今年繼續保持了同比幾十個百分點的恐怖增長,以至于很多人既不服氣又覺得匪夷所思。單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比亞迪的每一款車型都沒有特別出眾,有的車型在智能化上貌似還存在一些短板,但這并不妨礙比亞迪將一個又一個車型打造成了月銷兩三萬甚至四五萬的爆款。技術流的筆者以前也覺得不可思議,但后來還是驚訝地發現,比亞迪并沒有重新發明什么獨到的成功秘訣,他只不過是將用戶體驗優先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成功地切入到了某個細分市場,精準地切了一下蛋糕而已。
圖片來源:比亞迪
王傳福比本土喬布斯雷軍更加深刻地領略了原版喬布斯早就總結過的“用戶體驗優先”理念,如果把用戶的需求和滿足用戶需求的技術看作是恒星與行星之間的關系,那么,用戶需求永遠是那個位于最中心、需要技術這個“行星”圍繞著轉來轉去發揮作用的那顆恒星。10萬以下車型用戶要的是小車的靈活、大車的空間,就靠e平臺3.0純電平臺的高度集成滿足這個核心訴求。10-15萬車型用戶要的是車大有面、開車省錢、補能方便,就靠可油可電、并將百公里油耗做到3L以內的第五代DMi技術滿足這個核心訴求。15-20萬車型用戶要的是家居化的大空間、駕控感、科技感,那就把沙發、冰箱、大彩電通通搬上來,舒適剎停、智能漂移、扭矩分配、云輦技術加持駕控,再把智能座艙體驗做到比肩一線。不過,20萬以上車型比亞迪做得比較差,這當然是出于智駕拉胯這個眾所周知的短板。
靠著出色的爆款制造能力,理想汽車榮膺新勢力帶頭大哥已經一年多,比亞迪更是牢牢坐穩了一哥的寶座,其他追趕勢頭很猛的車企問界、小鵬、吉利,也都在通過爆款戰略爭奪市場份額。沒有爆款車型支撐銷量的基本盤,誰的地位都不會穩如泰山。不過,為了更好地行穩致遠,還必須具備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同樣擁有爆款的小鵬和吉利至今遲遲不能在電動車業務上盈利,所差者正是成本控制能力。
成本控制能力
經常參加訪談和發表演講的馬斯克曾經在一次訪談中表示,美國汽車工業經過100多年的發展,100多家車企經過激烈的競爭,最終只留下三大汽車集團,上一家沒有破產的車企克萊斯勒的創立時間要追溯到上個世紀20年代。馬斯克暗戳戳地表示,現在很多美國新勢力車企成本控制能力太差,且不具備大規模生產制造能力,持續虧錢賣車的模式不可持續。持續虧錢賣車的不只是美國新勢力車企,大多數中國本土新勢力車企和絕大部分本土傳統車企走的也是這個模式。
圖片來源:馬斯克訪談
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車企的電動車業務虧損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出在產品定義上。很多車企推出的車型盲目追隨新技術,盲目堆砌可有可無的配置,使得通過這種方式做出來的車天然就具備巨大的成本控制壓力。比如說電池的規格和配置,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很多至今深陷虧損泥潭的新勢力車企或者追求用戶很難體驗得到的4C、5C,或者上麒麟電池那種高能量密度電池,賺得盆滿缽滿的比亞迪和特斯拉倒是保持了難得的克制,“比特”的做法和恐怖的銷量非常值得人們反思,消費者難道真的愿意加錢買那么貴的電池?再比如蔚來系的一些車型,明明可以上單電機卻非要堅持四驅,明明可以用兩個Orin卻要上4顆,耽于執念盲目堆砌配置,豈不是和成本控制背道而馳?
圖片來源:蔚來汽車
除了產品端,很多車企在研發端也不會省錢。車企里的省錢小高手是理想汽車。一直以來,理想其實非常想效仿蔚來汽車和小鵬汽車那樣做技術傳播,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技術領先的形象,但是卻始終未能成功,反而落了個雞賊的稱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理想汽車在研發上面采取了務實的追隨戰略,追隨者就不該追求技術領先的標簽!不過,采取模仿戰略可以節省大筆大筆的錢。很多車企還是存在所謂的長期主義執念,希望能夠行業首發一些實際上不痛不癢的功能點,其實,只要復制能力出色,能迅速完成從1到10的突破,不僅能夠看著前人的教訓增長自己的經驗,還能做到更加省錢,何樂而不為?
寫在最后
長者說過一句富含哲理的話: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己的奮斗,但同時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這句話適合蕓蕓眾生的我,適合普普通通的你,也適合所有本土車企。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來說,即將到來的歷史進程是2025年就會進入殘酷的淘汰賽階段,如果不具備出色的爆款制造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真的很難活下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