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債擴產 非臺灣DRAM產業生存之道
過去臺灣在DRAM產業上的主要技術合作來源包括日本、美國、南韓和德國,這幾大陣營各自在制程技術上有很大差別,最大差別在于德系業者采用溝槽式(Trench)制程技術,在這一波金融風暴洗禮之下,成為被淘汰的陣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111894.htm當年各廠面臨溝槽式和堆棧式(Stack)技術的十字路口時,日系東芝(Toshiba)、德系西門子(Siemens)和美系IBM都決定選擇發展溝槽式技術,其它像是恩益禧(NEC)、三菱(Mitsubishi)、日立(Hitachi)、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和海力士(Hynix)則是押寶堆棧式技術。
溝槽式技術瓶頸浮現 僅西門子繼續發展
隨著半導體技術制程微縮進度到了90納米以下,東芝和IBM漸漸面臨技術瓶頸,因此這兩家公司率先決定退出DRAM產業,唯一選擇繼續做下去的是西門子,之后西門子將半導體部門獨立為英飛凌(Infineon),最后是將內存事業群獨立成為奇夢達(Qimonda),當時奇夢達也感受到溝槽式制程的瓶頸壓力,但還是繼續往下微縮。
DRAM技術在90納米制程以下,最關鍵的分界點就是溝槽式和堆棧式的機器設備,必須采用不同的設計方式。奇夢達知道設備商支持開發技術的重要性,因此就要求美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等關鍵設備商,一定要持續開發溝槽式機器設備,以免設備端的資源全倒向堆棧式技術制程。
同時,奇夢達也積極拉攏臺系DRAM廠,包括臺塑集團旗下的南亞科、華亞科和華邦等加入奇夢達技術,讓溝槽式技術的規模在全球有足夠的產能,以能說服設備廠商繼續生產。
半導體技術愈尖端 設備商支持與否成關鍵
在半導體領域中,當制程技術越走越尖端時,材料設備就會有很大的不同,一旦更換技術陣營,機器設備幾乎都要重新更換,如果DRAM業者制程技術都是延續同一個陣營,在機器設備的沿用性上也較有優勢。
像現在爾必達(Elpida)和力晶、瑞晶等,從68納米、65納米到63納米制程到下一世代的45納米,都是維持同一技術基礎,機器設備也都可以沿用下去。
再者,爾必達過去在50納米研發上,曾經導入銅制程,但在新一代45納米制程上,爾必達選擇放棄銅制程,持續使用鋁制程,這大概是全世界唯一在40納米世代還能持續用鋁制程的DRAM廠,爾必達甚至還想把銅制程繼續沿用到38納米制程,這對于成本結構的降低有很大的幫助。
整體來看,如果導入50納米制程的業者,必須增加銅制程和浸潤式微米曝光機臺的投資,成本將增加30~35%,但50納米相較63納米增加的顆粒數卻不到30%。
此外,像是在63納米制程世代上,良率最高可以拉升至80~90%,但到了50納米制程,即使是三星的良率要做到成本交叉點(Cross Over),頂多也只能拉到80%的良率,顯見半導體產業制程技術越往下微縮,良率越來越難提升,投資與報酬率不如以往這么高。
簡而言之,半導體業產業每一個世代制程越往下走,其投資金額卻是越來越高,但產生的效應卻是越來越有限,這是物理上的限制,也是半導體產業的一大挑戰,尤其是在30納米制程以下,此物理效應會更為明顯。
DRAM產業由盛到衰 2009年大衰退史無前例
回顧1999年以前,全球DRAM產業百花齊放,共計有14家DRAM廠,包括三星、美光(Micron)、IBM、現代、西門子、NEC、日立、三菱、東芝、力晶、茂德、南亞科、華邦、世界先進等,之后全球DRAM產業共經歷4次大整合,第1次是2001~2002年之間,IBM、東芝退出市場,南韓的現代獨立半導體事業部門成立海力士,日系陣營的NEC、日立、三菱也整合成爾必達等。
到了2003~2004年,全球DRAM產業更只剩下5大陣營,包括三星和海力士;茂德和爾必達;力晶和奇夢達;南亞科、華亞科和華邦;最后則是美光;然到了2007年后的這一波整合潮,全球5大陣營出現變化,南亞科和華亞科選擇和美光結盟,與奇夢達同一陣營的只剩下華邦,這時只有三星仍單打獨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