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競賽背后的國家戰略:誰將主導全球半導體產業?
制造電腦芯片,這看似微小但卻極為復雜、高風險的產業一直是企業巨頭之間的角逐,如今更成為了政府之間的競賽。這些被稱為集成電路或芯片的關鍵技術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小卻也是最嚴苛的產品之一。由于其生產困難和成本高昂,全球僅依賴少數幾家公司進行生產,這種依賴在大流行期間的芯片短缺中得到了明顯的凸顯。

獲取芯片已成為一種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加大了對中國出口的限制,以遏制一個經濟對手的崛起,并投入數百億美元將部分芯片生產從亞洲遷回國內。
為什么要為籌碼而戰?
每一次人工智能的突破、電動汽車的射程升級或高超音速導彈制導系統的核心,都離不開芯片這一基礎。世界上大多數領先的芯片技術起源于美國。中國作為最大的電子元件市場之一,正越來越希望自行生產更多的芯片。在華盛頓試圖限制其亞洲競爭對手的崛起,并解決所謂的國家安全問題之際,這使得該行業成為了華盛頓關注的焦點。
為什么芯片如此重要?
芯片是處理和理解大量數據所必需的工具,這些數據已成為與石油競爭的經濟命脈。芯片由沉積在硅片上的材料制成,可執行各種功能。存儲數據的內存芯片相對簡單,可以像商品一樣交易。而運行程序并充當設備大腦的邏輯芯片更為復雜和昂貴。一些重要組件的使用,如英偉達公司的H100人工智能加速器,已經與國家安全和谷歌、微軟等大公司的命運緊密相連。這些公司正在競相建設巨型數據中心,并在被視為計算未來的領域奪取領先地位。但即使是日常設備也越來越依賴芯片,比如汽車內部的控制系統、智能手機的功能、家用電器的操作等。

誰控制芯片供應?
芯片制造已成為一個越來越不穩定和排外的行業。新工廠的造價超過200億美元,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建成,并且需要全天候全速運轉才能盈利。所需的規模使得擁有尖端技術的公司數量減少到只有三家——臺積電、三星電子和英特爾。
臺積電和三星充當所謂的代工廠,為世界各地的公司提供外包制造。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依賴于獲得最好的制造業,其中大部分位于臺灣。英特爾過去專注于制造自用芯片,但現在也在努力與臺積電和三星爭奪代工業務。
在食物鏈的下游,有一個巨大的產業是制造所謂的模擬芯片。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等公司是智能手機內部調節功率、控制溫度和將聲音轉化為電脈沖等元器件的領先制造商。
中國正瞄準這一領域,大舉投資以提高產量并搶占市場份額。然而,中國面臨著無法獲得制造更多尖端零部件所需的許多機器的困境。
全球芯片之爭是如何進行的?
盡管中國掀起了巨大的投資熱潮,但中國芯片制造商仍依賴于美國技術,它們獲得海外芯片生產技術的機會正在減少。美國對部分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實施了更嚴格的出口管制,以阻止中國發展超級計算機和人工智能等華盛頓方面視為潛在軍事威脅的能力。
這些規定不僅影響中國,還影響了日本和荷蘭等國家,這些國家與美國達成協議,限制對中國的技術輸出。隨著中國科技企業如華為被列入實體名單,美國對其技術供應商實施了更嚴格的管制,限制了其發展高端芯片和構建尖端人工智能應用的能力。

美國政府已決定,為了振興半導體產業,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2022年芯片和科學法案》撥出了390億美元用于直接撥款,以及750億美元的貸款和擔保,以恢復幾十年來轉移到亞洲的美國芯片制造業。歐洲也加入了競賽,計劃投入430億歐元啟動其半導體產業,目標是到2030年將歐盟的產量翻一番,達到全球市場的20%。
日本也在致力于振興其半導體行業,撥出約4萬億日元用于這一目標。而中國臺灣作為芯片制造的主導者,面臨著來自美國的限制,但也繼續在這一產業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博客內容為網友個人發布,僅代表博主個人觀點,如有侵權請聯系工作人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