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界動態 >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推動兩化融合的戰略舉措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推動兩化融合的戰略舉措

作者: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 安筱鵬 李長江 時間:2008-09-02 來源:中國電子報 收藏

  工業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不斷崛起和壯大的歷程。是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和產業主體,是支撐一個國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戰略性產業。當前,發展正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和趨勢,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應用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背景下,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轉變。中國提出加快推進與工業化融合,這一融合的基礎是產業融合,產業融合的關鍵是制造業崛起,制造業崛起的標志是從“生產型制造”到“”的轉變。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7605.htm

  一、是全球制造業發展的基本趨勢

  (一)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是當前制造業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它在微觀層面上表現為企業從生產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在中觀層面上表現為從制造業城市向服務業城市轉變,在宏觀層面上表現為服務型經濟的形成。

  1.在企業層面上:從生產型企業到服務型企業轉變。

  當前,單純制造過程已不再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研發、采購、儲存、物流、營銷、服務、融資和技術支持服務等,成為產品價值的重要來源。隨著服務與制造相互滲透和融合,服務環節在制造業價值鏈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并促進制造業加速服務化。在許多著名的跨國公司中,主要業務已經開始由制造向服務衍生和轉移,服務在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共涉及51個行業,其中28個屬于服務行業,從事服務業的跨國公司有281家(占 56%)。在從事制造業的跨國公司中,其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值超過25%,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這些趨勢從、通用電氣、羅爾斯-羅伊斯等跨國公司向服務型轉變就可以看出。

  ,這家誕生于1911年的國際商用機器公司在當時是一個典型的制造企業,以生產穿孔卡片設備起家。在此后的近百年時間里,的產品線逐步擴展到計算機、服務器、硬盤,以及集成電路制造等多個領域,并在20世紀中后期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企業。然而,1992年IBM虧損49.7億美元,成為美國當時虧損額度最大的公司。這促使IBM將產業重點從硬件制造轉向軟件和服務,這一過程是通過出售、并購、重組等一系列手段實現的。2002年后IBM先后將硬盤生產部門出售給日立公司,將PC生產部門出售給聯想公司,將打印機生產部門出售給理光,將復印機出售給柯達。

  與此同時,IBM不斷并購重組服務、咨詢、軟件等業務部門,先后收購了普華永道咨詢公司、Rational軟件、蓮花公司、馬士基數據等,不斷加強其在戰略咨詢、中間件、數據庫、網絡管理等領域的實力。通過整合內外部資源,提出“四海一家的解決之道”,為客戶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標志著IBM向提供解決方案的轉型。

  當前,IBM服務業務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23%上升到2005年的52%,而硬件制造下降到了27%(如圖1所示)。

  通用電氣(GE)。通用電氣以生產和銷售白熾燈起家,在其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產品逐漸擴展到電器和電子產品制造多個領域,從生產消費電器、工業電器設備到制造宇宙航空儀表、噴氣式飛機引航導航系統、多彈頭彈道導彈系統、雷達和宇宙飛行系統等。到1976年,通用電氣在全球24個國家共擁有113家制造廠,其85%的業務集中于制造業,成為全球最著名的制造業企業。面對制造業競爭加劇的大趨勢,通用電氣加速向服務業轉型。GE把冰箱、冰柜、微波爐、空調、洗衣機等傳統制造業大量轉移到中國等低成本國家的同時,將服務作為通用電氣四大核心業務之一。20多年來 GE公司已經從過去的制造業公司轉變為“多元化的服務公司”,2004年其63.2%的收入都來自金融、信息和產品等方面的服務(如圖2所示)。

  羅爾斯-羅伊斯(RR)。成立于1904年的羅爾斯-羅伊斯是全球最大的飛機引擎和汽油渦輪機制造商,并提供陸路、海洋和航空用電力系統。該公司的產品主要為飛機發動機,可用來裝備西方各國制造的近70種軍用和民用飛機。RR公司不僅提供質量可靠的產品,還為其客戶提供高價值的服務,并從服務業務中獲取巨額收入。如它的“公務機服務”協議服務于由AE3007、BR710渦扇發動機等裝備的公務機,支持新的和在役發動機,提供整機的修理和檢查,以及發動機數據采集和分析,用戶則根據發動機實際工作時間每月支付酬金。該公司在過去18個月中所宣布的民用發動機訂單有大約80%都含有服務協議,且服務覆蓋比例繼續提高,使RR能在原本就已經很高的營業收入基礎上獲得穩步增長。目前,服務收入已占RR總收入的一半以上,2007年達到53.7%(如圖3所示)。

  2.在產業層面上:從生產型制造到服務型制造。

  企業微觀層面上的產業轉型,在產業層面上就表現為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德勤公司的研究報告《基于全球服務業和零件管理調研》表明,在其調查的80 家制造業公司中,服務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平均百分比超過25%,有19%的制造業公司的服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如表1所示)。在制造業中,服務業務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航空和國防領域:航空制造業中服務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正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重要來源。對飛機、發動機及其他航空產品企業來說,售后維護、修理和物流等服務市場前景廣闊,也是企業業務持續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重要領域。航空和國防領域的企業是否能夠贏利,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為客戶提供所承諾服務的質量和有競爭力的價格。

  汽車制造領域:汽車產業從單純的生產制造向采購、營銷、物流、金融、租賃、銷售、維修、養護、二手車交易、回收拆解等服務環節滲透。企業通過遍布全球各地的銷售中心為客戶提供一系列優質服務,這也成為汽車制造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

  消費品領域:消費品市場是制造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具有競爭優勢的企業往往是能夠提供高質量產品和優質服務的企業。iPhone在全球熱銷的原因不僅在于其靈巧的外觀設計和方便的操作,更在于其音視頻服務、地圖服務和電子郵件服務。

  工業自動化領域:提供基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是工業自動化企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安全性是企業的基本做法。而根據顧客的具體需求定制服務,為自動化設備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正成為企業獲得部分優勢的新思路。

  高科技和通信設備制造領域:在這一領域,任何機器設備的停工所造成的損失都是巨大的,尤其是在集成電路、平板顯示等資本密集型產業領域。因此,為設備持續有效運行提供的售后服務成為企業銷售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普通和商用打印機的制造商,例如惠普公司和施樂公司,與原始的打印機銷售商相比,其更多的收入和利潤都來源于銷售墨盒和其他售后服務,此類服務已經成為公司競爭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命科學和醫藥設備領域:這個領域的顧客絕大多數都有各種苛刻的要求,而這些持續不斷的苛求提高了生命科學和醫藥產品制造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標準。公司與客戶簽訂的執行服務水平的協議,將風險和報酬都推向制造商,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

  3.從就業來看,制造業中服務業務所占勞動力比重不斷提高。

  在很多國家,制造業工作的特性也處在變化中。這些變化標志就是在制造業中工人崗位的變化,越來越多的工人進入與服務相關的崗位。2002年OECD(經合組織)國家中,約有40%的制造企業員工從事與服務相關的崗位,例如:科技專業人員、會計師、律師、管理人員、辦事員或者其他服務崗位。全體工人中只有約 60%仍在原有“生產”性崗位上。

  (二)服務型制造的發展是國際產業競爭的必然結果

  制造業的服務化是國際產業競爭加劇的必然結果,也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應對產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客觀要求。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從市場需求來看,市場需求正在從產品導向向全面解決方案導向轉變。

  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要求企業必須專注自身的核心競爭力,許多企業不再滿足于對單項產品的需求,而是傾向于對一整套解決方案的需求。一整套解決方案往往涵蓋的是“產品服務的綜合體”,常常包括從規劃、咨詢、安裝、維修到教育培訓一整套服務。制造企業需要順應這一要求,通過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生產與服務資源,構建面向客戶的全面解決方案的產品供應模式。

  2.從價值鏈環節看,高價值環節從以制造環節為主向以服務環節為主轉變。

  從產業價值鏈來看,能夠決定產品差異化程度的環節往往是獲利最豐厚的環節,這些環節往往在價值鏈的兩端:一端是價值鏈的上游環節,例如研發設計;另一端是價值鏈的下游環節,例如售后服務。于是,制造企業紛紛“打服務戰”,進入產業價值鏈的不同環節,進行價值鏈的重構,將產品和服務進行“捆綁銷售”,以便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獲取價值鏈多環節的利潤。

  3.從制造業競爭看,基于現代服務的競爭是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

  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是企業市場競爭的重要選擇,但現代化的大工業生產方式,使得標準化工業制成品大規模、大批量生產越來越容易,傳統制造業生產能力急劇增加,制造企業越來越難從數量相對過剩且缺乏差異的標準化工業制成品上獲取競爭優勢。在這一背景下,提供以技術、知識為基礎的服務,正成為制造企業實施差異化策略,形成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它是優勢企業具有的不可模仿、難以復制、不能完全轉移的獨特資源和能力,是企業培育競爭優勢、實施差異化發展,提升客戶滿意度的重要途徑。

  4.從交易方式來看,客戶交易正在從一次性交易向長期服務方式轉變。

  消費方式和生產方式正在發展變化,傳統的基于一次性購買的短期接觸變為持續的多次服務過程,甚至是終身服務的長期共生關系。在與顧客的長期接觸過程中,生產者不僅了解到顧客的需求,而且在顧客的參與下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樣滿足其需求,這將促使生產者提供與質量、設計、文化、娛樂和環境等方面相關的服務,而提供廣泛、完備的服務,滿足客戶越來越多的服務需求,以提高客戶滿意度,無疑是建立客戶同盟、維護客戶忠誠度的關鍵舉措。

  除了上述原因外,制造業服務業務具有伸縮性,在經濟低迷時期,服務業務和零配件銷售往往比主導產品、主流業務更有活力。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企業一旦在遇到全球性、地域性經濟危機的時候,能夠穩定企業總體收入水平。

  二、制造業: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的關鍵

  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得益于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生產和管理領域的廣泛應用。當前,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結合在一起,互相影響、互相促進,推動了制造業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和變革。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管理、產品流通和采銷渠道等各個環節上的融合,促進了制造企業中服務環節的發展。

  (一)研發設計推動了制造業價值鏈重構

  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關鍵在于實現產業價值鏈的最大化,而研發與設計正成為創造制造業價值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研發設計在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部分研發設計也從傳統的制造企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業態。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信息技術在研究設計領域的廣泛應用,創新了研發設計的工具和手段,提升了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推動了制造業價值鏈的重構。制造業的研發設計越來越重要,影響和決定產品在市場上的價值,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生產裝備智能化促進制造與服務的有機融合

  生產裝備的基礎性強、關聯度高、帶動性大,決定著整個工業化的水平,也是信息技術應用最早的領域,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融合推進了生產裝備的智能化。自通信、微電子、計算機及軟件技術取得群體性突破以來,各種信息技術首先應用到生產設備領域。隨著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大型自動化成套設備和儀器的廣泛應用,生產裝備的檢測、監控、自動控制水平大大提升,面對多品種、小批量及個性化的市場需要,精益生產、敏捷制造、虛擬制造、網絡化制造等新的生產方式不斷普及,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生產外包、質量控制等服務與制造環節的聯系越來越緊密。

  (三)物流現代化成為企業價值的重要來源

  物流在現代制造業的生產和流通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企業利潤的重要來源。自動識別、電子數據交換技術(EDI)、自動跟蹤與定位(GPS)以及物流管理系統等成為物流信息化的重要支撐,信息技術可對流通過程中產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進行采集、分類、傳遞、匯總、識別、跟蹤、查詢等一系列處理活動,實現對產品流動過程的有效控制。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物流正在進入供應鏈時代,物流與生產、采購、銷售以及信息相結合,加快了企業內部和企業之間所有物流活動和所有商業活動的集成,也推動了第三方物流實現物流作業的高效化、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物流設施的現代化、物流運作的專業化、物流量的規模化,從而提高產品流通的及時性、準確性,并降低成本。

  (四)電子商務成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信息化正在改變企業傳統的采購和銷售模式,在制造資源計劃(MRPⅡ)、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企業資源計劃(ERP)等為代表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應用的基礎上,在線采購、網絡營銷逐漸成為企業營銷的主要模式。生產企業以產業鏈為基礎,以供應鏈管理為重點,通過整合上下游關聯企業相關資源,深化企業間的業務協同,構建生產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協同生產體系,增強企業間產供銷協同運作能力。采購和營銷的信息化,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運作效率,提供便捷有效的客戶服務。

  三、服務型制造發展帶來的啟示

  在當前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走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走一條服務型制造之路,這既是制造業內部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國際制造業發展的基本趨勢,對這一規律和趨勢的認識,對于指導中國制造業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樹立融合的產業發展觀是實踐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工業化是由于貨物和服務的商業性生產而引發的人類社會轉型的歷史過程,隨著科學與技術革命的發展,工業化的內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產業發展的這一大趨勢下,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實踐需要人們樹立制造與服務融合的發展觀。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僅是工業發展道路和產業發展道路。在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的大背景下,對于制造業發展的問題的判斷、趨勢的分析、規律的把握,以及政策的出臺、規劃的制定,需要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準確把握產業轉型的方向是尋求制造業信息化突破口的基本前提

  信息化是制造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推進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的重要手段,也是“兩化融合”的戰略重點。當前,制造業仍是全球競爭的戰略重點之一,制造價值鏈不斷延長,產品愈來愈融生產和服務于一體,制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以產品制造為核心的傳統發展模式向基于產品提供綜合全面的服務型模式轉變,并形成了服務型制造這一新的制造方式。在這一進程中,信息化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與制造環節的融合日益深化,呈現出設計信息化、裝備智能化、流程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制造業信息化的過程也是向服務型制造轉型的過程,只有把握這一發展趨勢,才能尋求到制造業信息化的突破口。

  (三)基于市場競爭引發的產業轉型是制造企業加速信息化的根本動力

  從本質上來講,制造業的信息化是企業適應競爭需要而采取的競爭策略,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信息化正成為企業轉型的重要手段,研發設計、裝備制造、采購流通、交易等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面對競爭的新格局,企業只有把握趨勢、調整戰略、應對變革,才能適應潮流變化。因此,應用新技術,推進轉型是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內在要求,這也是制造業加速信息化的根本動力。因此,在推進產業信息化的過程中,創造激發企業內在的信息化需求是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明確提出,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管理手段,完善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規劃、指導、監督、協調和服務職能,需要創造一個企業自覺、主動實踐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環境。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