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考研信息 > 交流培養: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

交流培養: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新途徑

作者: 時間:2008-07-1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收藏

  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的培養上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是出現了大量的一校之內本碩連讀現象,進而潛伏著碩士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趨勢。諸如這樣的問題直接沖擊著現行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影響了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而碩士研究生是克服上述弊端的有益嘗試。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5616.htm

  所謂碩士研究生,就是在相對較短(一般不少于半年)的時間內,單位之間互換碩士生進行培養的教育教學模式。

  2004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吉林師大和湖南師大兩位教授提出互相交流培養研究生的意向,得到兩校領導的重視與支持。2005年下半年,兩校在多次磋商達成協議后,各派4名在讀碩士研究生到對方學校學習,專業對口,互換交流。目前,吉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與湖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的短期交流培養(研究生自稱“國內留學”)規模不斷擴大,模式不斷完善,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在一定意義上說,研究生培養的核心就是科研的培養。營造有利于新知識、新思想萌芽的環境對能否培養出創新型的人才至關重要。這種互相交流的研究生培養模式,有何內在的科學性,又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交流培養具有多種優勢

  順應了研究生培養目標要求。研究生教育模式是指培養研究生的形式、結構與途徑。改革研究生培養模式,就是尋求培養過程中諸多因素的最佳結合。而研究生培養模式的選擇,應該取決于研究生的培養目標。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就是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的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圍繞培養目標,實施碩士研究生的交流培養模式可以產生良好的功效:首先,交流培養的模式提高了研究生的學術水平,開闊了其研究視野,拓寬了知識結構,避免了一校之內本碩連讀造成的知識結構單一的現象,可以吸取對方培養單位學風、教風和研風之長,實現優勢互補。其次,實施交流培養模式可以增強雙方碩士研究生的社會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擇業及進一步攻讀博士學位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合作性科研提供了新空間。通過交流培養,研究生可以接觸到新的導師、新的同學,從而吸納了對方科學研究的新鮮養料。就雙方交流的研究生之間的合作關系而言,交流培養模式滿足了科學研究對集體攻關的客觀需要,實現了雙方研究生思想上的啟發和碰撞,促其迸發出科研智慧的火花。就雙方交流的研究生與新導師之間的合作關系而言,交流培養模式容易建立并體現一種科學研究的合作機制。因為參與交流培養的研究生是在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走近新導師的。他們擁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問題域,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視角。所以,新導師在研究生現有的專業素質基礎上,更要突出“導”的作用。就交流培養活動中雙方導師的合作關系而言,通過雙方研究生的交流培養,也加強了雙方導師的溝通與合作。這種溝通與合作主要圍繞交流培養的研究生個體的學業情況、科研能力以及各自內在潛力的開發而展開。雙方導師的這種合作就是一種集體指導或團隊指導,它對于研究生的科學研究精神和整體素質的塑造非常有利。

  促進了碩士研究生科研的提升。加強研究生的培養,有兩點需要擺到突出的位置上來:一是要真正樹立研究生的主體觀。樹立研究生的主體觀,就是要確立研究生的主體地位,喚醒研究生的主體意識,激活研究生的主動精神。二是要真正營造培養研究生創新意識的環境。在固步自封、循規蹈矩、禁錮鎖閉的環境里實現創新能力培養是根本不可能的。通過交流培養,研究生走出原有的培養單位,來到一個新的培養單位,對于其理性新思維(即創新意識)的產生,以及實現研究生的自立、自強,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科研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

  操作實施過程簡便無阻礙

  對碩士研究生進行交流培養,具體實施程序上并無阻礙,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在交流培養的時間安排上,目前各研究生培養單位在教學計劃中基本上把公共學位必修課程和專業學位必修課程安排在第一、二學期,第三學期安排專業選修課程。所以,培養單位之間短期交流培養碩士研究生的時間可共同確定為研究生在讀期間的第三學期。在交流培養的生活安排上,參與交流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人數和性別可以對等交換,雙方研究生的床位可根據性別互相對調使用。同時,交流培養單位相互不收取對方學生的學費和住宿費。在交流培養的教學工作上,可以在雙方導師的指導下,制訂交換期間的各自培養計劃,并由導師督促落實。同時,安排交流培養的研究生與所在學校的同屆研究生一同學習和進行科研活動,交流培養單位互相承認成績和學分。

  在研究生交換前,首先須擬訂內部協議,研究生需要同所在原培養單位簽訂協議,協議的內容主要涉及按時完成交流培養期間的培養計劃等;然后還須簽訂外部協議,即交流培養單位之間的合作協議,包括交流培養的目的、方式方法、具體要求及注意事項等。

  交流培育模式出現國際化趨向

  吉林師大與湖南師大開展碩士研究生交流培養,實踐證明是成功的。在此培養模式下,兩個培養單位豐富的信息資源(各種講座、沙龍、論壇和社團)共享,為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原有學術研究的“血統”關系弱化。與此同時,這種交流培養模式也為雙方研究生提供了展示各自風采的舞臺,因為互派交流培養的研究生不可避免地帶有各自培養單位的“教育印記”,研究生之間的交流切磋,實際也是各自培養單位獨特的學風、教風和研風的一種展示。

  據了解,目前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嘗試交流培養模式。如,海軍工程大學與清華大學雙向交流培養優秀人才。經過推選的海軍工程大學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來到清華大學學習,與此同時,清華大學也選送優秀的研究生到海工大學習。近年來,海軍工程大學不斷加大開放辦學的力度,又先后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高校簽訂聯合辦學協議,依托這些院校的教育資源培養高素質人才。

  當前,碩士研究生交流培養模式還出現向國際化發展的態勢。如浙江大學信息學院與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針對研究生的交流培養簽訂了合作協議。協議規定:自2006年起,浙江大學信息學院每年向早稻田大學研究生院信息生產系統研究科推薦10名優秀學生。被推薦的浙大信息學院學生本科畢業后到早稻田大學攻讀碩士學位,或碩士畢業后到早稻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符合雙方碩士研究生畢業條件的學生,經雙方學校同意可申請浙江大學的碩士學位,也可申請早稻田大學碩士學位。北京郵電大學目前也與美國、英國、新加坡、韓國、日本、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互換學生計劃及交流項目。可見,這種交流培養模式已經突破了國家地域的界限,開始形成一種思想或文化相互碰撞與交融的研究生教育新模式。

  (作者王柏文為吉林師范大學研究生部副主任,范欽杰為吉林師范大學教授)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