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想獨霸嵌入式世界
這可不是聳人聽聞!在32位市場靠知識產權(IP)授權,ARM已經被越來越多的粉絲稱為“事實上的工業標準”。在ARM-based MCU Forum里,已經有超過4萬名會員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83401.htm
不僅如此,2006年3月《電子產品世界》在上海舉辦的“春季微處理器論壇”上,ARM也透露了這樣一個信息:ARM看好嵌入式控制器市場的發展前途(如圖1);ARM最小的芯核—Cortex-M3誕生了,該公司欲借此涉足16位、8位MCU領域。之后的2006年6月,Luminary基于Cortex-M3內核的1美元MCU問世了,定位于沖擊8位MCU市場。一年后,ST推出基于M3的STM32。2008年5月,ARM宣布已有18家公司授權了M3
圖1:基于ARM體系結構的處理器高速增長(嵌入式部分從2006年開始出現了)
“支離破碎的體系架構正在影響創新。未來的嵌入式開發將很簡單,工程師不用考慮究竟采用8、16還是32位方案了”,ARM公司中國的形象代言人——譚軍博士(中國總裁)說,“你只需根據你的需要考慮選擇芯片即可”。言下之意,只要是基于ARM核的芯片就行。
據譚博士介紹,目前有100家左右ARM第三方工具廠商,200家基于ARM的芯片公司。工程師可以借助ARM核和市場上隨處可以買到的工具,輕輕松松地實現設計,而把創新的重點放在實現差異化和提高生產率上即可,例如做出iPhone這樣有特色的產品,或者價格上有競爭力的產品。
但是,筆者認為這里有個三個問題需要注意:
1, 選型8、16還是32位,筆者認為這是必須要首先考慮的問題,而不是不必考慮的問題。流行的8051核或其他公司的體系架構不需要復雜的軟件,甚至一些工具軟件可以從網上直接下載,或公司免費提供。而ARM的開發工具一般是要付費的。其他還有一些因素。
圖2 豐富多彩,在ARM角度看是“支離破碎”
這就像“只要把國家搞好,采取什么方法都行”太簡單一樣。首先人們要想的是走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道路(就像選擇幾位單片機)。
M3有特點,但是其他單片機公司也有豐富的技術積累。M3核不是救命草,技術積累不可以取代。這就像把英美的法律生搬硬套到其他國家行不通一樣。因此,無論M3核還是其他體系架構芯片,只要滿足客戶的應用需要和獨特性都很好;在同等性能條件下,采用什么芯核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有技術積累等服務。
2, 普通合作伙伴和VIP對M3的采用價格是有差異的。這是由于ARM作為IP廠商有不同的收費模式,因此,如果全部采用ARM核,那些有實力的大半導體廠商會取得較大的優勢。同時,芯片和工具供應商的分化會加劇,這時,像PC世界的Wintel集團就會形成,工程師會變成中關村的電腦攢機人員。
3,技術的體系結構創新也是一種創新。應用創新固然重要,如果都是應用創新,大概又成為咱們中國人擔憂“無芯”歷史了。基于基礎結構的技術創新也很重要。
小結
作為ARM公司,當然希望自己的業務越大越好,這無可厚非。但是作為旁觀者,我們就要三思了。記得2002年,ARM在上海成立中國公司時,《光明日報》的一位記者問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ARM是否意味著壟斷?ARM的老總避而不談。但是,我們要考慮。
下期預告:
ARM評論三部曲之三:嵌入式世界不需要壟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