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個項目獲得“技術交易潛力獎”
——
本市青年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十七大報告中所提出的“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這一大賽由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上海技術交易所共同舉辦,今年已是第三屆。8月啟動,受到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創業者的熱烈追捧。在兩個多月時間里,共收到各類參賽項目282項,涉及制造業、信息業、電子、食品、新能源等多個高新科技領域,參賽者中48%來自高校和科研機構,50%來自企業,其余為個人參賽。
據上海技術交易所咨詢評估部部長陳志君博士介紹,與前兩屆相比,這次大賽的參賽項目科技含量普遍較高,很多項目都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且更完整,不單單注重技術,也關注到了市場性、轉化可行性。從項目申報人員來看,參加者身份更豐富,既有在校學生,也有科研院所、大中型企業的青年教授、高工,更有不少青年創業者。
昨天,高強度高韌性低屈強比Q420qE橋梁板、鐵路客運站智能化集成平臺系統、新型電動自行車鋰離子電池、制罐鋁材分類回收裝置等15個項目獲得了“技術交易潛力獎”,其中不少項目已經走向了市場。如上海鐵路局信息技術所的鐵路客運站智能化集成平臺系統,已經在上海南站、南通車站等全國5個鐵路站應用,“就像人體內多了個神經中樞,可以統一指揮、協調四肢行動。”該項目的技術人員吳文波告訴記者,這一平臺能將以往需要分散在十幾二十個子系統的工作集中統籌,比如火車晚點,廣播、顯示屏、調度等各個部門以往都是各自去獲取、發布,現在就能由系統自動采集,自動發送到各個相關的部門,“工作人員工作更有效率,乘客獲得信息更快、更一致。”
作為國際工博會的大獎之一,本次大賽的最高獎項“最具技術交易潛力獎”的提名名單昨天也公布,5個項目最終入選,將在11月10日頒獎。據悉,在大賽的后期服務階段,上海技術交易所將量身定制成果轉化方案,讓科技成果能早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團市委副書記陳凱,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黨委書記姜玉峰,上海科技開發交流中心主任、上海技術交易所總裁楊慶根等出席頒獎儀式并為獲獎青年頒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