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追求高效低耗 連接與封裝技術是關鍵
低成本多晶粒封裝(packaging)、新式高速序列收發器(serialtransceiver)、甚至非電連接(non-electricalinterconnect)等技術之賜,可望協助多晶粒系統核心分區管理(partitioning)。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82976.htmAltera網站指出,由于頻寬限制、功率預算(powerbudget)放寬,架構設計人員往往可突破新的效能、效率、以及密度組合。
首先,欲將系統分散至多重晶粒上,得先做好分區管理。子系統之間的連結頻寬與延遲性需求,將決定系統的管理選項。因為一些較有效率的連接方式,具備較長的初始延遲、較高的頻寬,所以將區塊設計得愈能接受延遲作用愈好。
有些應用本身無法接受過長時間延遲,像是控制回圈(controlloop)當中若延遲更長,就可能會造成系統從臨界阻尼(criticallydamped)狀態變成不穩定,此時只能整合所有區塊至回圈當中,或者花更多成本與功耗打造寬式平行化芯片間連接。
然而,在有些系統應用當中延遲性不是問題,反而產能(throughput)才是關鍵。這類系統一般得執行處理長串資料,像是訊號處理、影像處理等等。這類電腦運算往往可導入管線化架構(pipelinedarchitecture),避免可預測的時間延遲。
在多數管線化架構當中,連接延遲只影響到輸入、輸出的延時,并不會影響到管線本身的頻寬。也有許多情況下,演算法無法被輕易管線化,不過可以拆解為大量線程(thread)。
若有足夠線程執行系統,則可透過線程之間的切換,處理極長、甚至無法預測的延遲。而多重線程的硬體支援程度,會限制線程切換作業,這方面在現代CPU核心較為受限,而在GPU上較有發揮空間。
雖然采此法系統延遲可能較長,整體系統產能卻會較高,且幾乎與內部延遲問題獨立開來。簡言之,只要愿意增加時間延遲,就打開更多系統分區管理的可能。
除此之外,將芯片間的頻寬最大化、延遲最小化的最好方法,就是將芯片之間的距離拉近。因此,愈來愈多廠商重視2.5D或3D封裝技術。這些技術傳統上不僅成本高且穩定性低,然而,現在多芯片封裝技術已達成熟階段,從高階軍用系統發展至主流、低成本應用。
最常受到討論的2.5D/3D芯片封裝技術是直通矽晶穿孔(TSV)封裝技術,TSV透過垂直導通整合晶圓堆疊,達到多芯片間互相連接,以更低成本提高系統整合度,而這仍屬于較有技術挑戰的高階封裝領域。
目前有二款TSV進入量產階段,一是臺積電的新型制程整合技術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另一則是用于DRAM堆疊的混合存儲器立方(HybridMemoryCube;HMC)與高頻寬存儲器(High-BandwidthMemory;HBM)。
這些TSV制程與設計都極為復雜,并不容易達成,不過回報很高,因為TSV能在堆疊晶粒間植入大量連接,互連頻寬高、晶粒間延遲性相對低,比打線技術(wirebonding)有效許多。
亦有設計人員致力找出新式方法,希望既擁有TSV的高密度與低阻抗,又沒有TSV的復雜制程與良率問題。
英特爾專業代工(IntelCustomFoundry)研發的互連技術EMIB(embeddedmulti-dieinterconnectbridge),與CoWoS一樣屬于2.5D技術,不采TSV的特殊矽中介層(siliconinterposer),而是使用一般封裝基層構造作互連架構。
對這些技術而言,設計流程是極為重要的考量。晶粒間連接是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晶粒往往不能獨立分開設計,而是在設計時就得精準的考量延時性與功率模組,甚至是溫控、機械、電磁模組。
由于芯片間連接越少,封裝與分析成本就越低,許多廠商也利用高速序列收發器,以很少的打線達到28Gbps這樣的超高速資料傳輸速率。
印刷電路板(PCB)設計公司SpeedingEdge創辦人LeeRitchey表示,2016年可能就會出現56Gbps的生產系統,而屆時28Gbps就會變得稀松平常。Teraspeed研發顧問ScottMcMorrow甚至認為,理論上傳統IC封裝可達到110Gbps速率。
不過,這些新序列連結得通過距離與電路復雜性的考驗,先出現在芯片至模組(chip-to-module)連接,才會出現在電路板、連接器(connector)、背板(backplane)等較復雜的設計當中。
未來也有許多不同的整合可能性,可超越電路版限制,像是利用增層式(build-up)封裝技術,在電路版上層添加一層電力或光學連結器,允許高速序列通道在獨立的控制環境內運轉。也有人提出Twinax銅纜、光學互連、量子點技術、近場60GHz無線電收發器等解決方案。
無論最佳解決方案為何,芯片間連接與多芯片封裝技術顯然替SoC分區管理開辟新土,而選擇好的分區管理技術,也成為未來設計的關鍵,不但可達到最佳效能,亦能達到低成本與低功率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