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品鑒會折射下的國產手機競爭策略
前兩天,筆者參加了小米Note頂配版的品鑒會。品鑒會的很多細節已經有很多文章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說。不過從品鑒會的一些細節我們可以看到國產手機市場的下一步走向。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73969.htm
功能性應用不足以構成護城河
這次品鑒會,雷軍沒有提MIUI,一句話都沒有。
想當年,雷軍是把米聊、MIUI、小米手機作為三駕馬車的。米聊早已不提了,有微信這樣的超級APP存在,只抽出部分精力搶跑做出來的米聊的結局是可以預見的。而MIUI仍然是小米的優勢項目,但隨著國內手機廠商紛紛開始重視UI,重視用戶體驗,在手機日常使用上的差別已經不像智能手機剛流行時候差別那么大了。現在的創新都集中在了新的交互模式上,早已超越了早期中看不中用的階段。
小米自然也看到了這些變化,所以往更多的硬件擴展,一些智能家居的交互也是為了保衛MIUI。但這些單一功能性的產品都不構成小米獨特的競爭力。小米手環一樣可以和其他手機綁定并提供計步信息,來電提醒等功能,并不是小米手機獨有的。而如果小米手環只能和小米手機綁定,那也必然嚴重影響小米手環的銷量。也就是說,在手機都是基于Android平臺的前提下,任何與外圍硬件綁定挖出來的護城河都是不足以御敵。
當我看到雷軍介紹拍照里的美顏功能的時候,我一下子想起了美顏相機。憑借對一類需求的發掘可以做好一個APP,但手機廠商很容易把這個功能集成到他的手機基本應用里,因為你都是用的手機硬件,要集成進去太容易了。美顏類應用,筆記本類應用,天氣預報類應用,都面臨類似的困境,這些應用手機廠商都可以集成,只是看他們愿意不愿意做而已。
由這一點延伸開去,功能性應用是不構成護城河的。人們不會因為某個功能而去鎖定某臺手機。BAT各自都有自己超強的APP和生態,但他們做手機是注定要失敗的。即使百度手機把各項百度應用都綁定進去,人們購物還是會習慣用淘寶,聊天還是用微信。騰訊和阿里也一樣,不可能憑借一個應用撐起一部手機。
手機市場的游戲規則沒變:硬件為王,供應鏈護駕
在都用同樣的操作系統,同樣的芯片的手機江湖,一家做出來的UI或應用,很容易就被友商給“借鑒”了,很難形成獨特的競爭力。而評價一部手機的好壞,還是看運行是否流暢、功耗散熱如何、拍照功能如何、音效如何,這些都和硬件息息相關。
事實上,一部手機運行是否流暢和UI關系不大。手機的性能在Spec確定的時候就已經框定了,用的什么處理器,什么內存,主頻多少,內存多大,Benchmark數據多少都是已經定好了的,這些都和應用開發者無關。在國產手機大都使用高通或者聯發科的芯片方案的情況下,處理器也就沒太多可以說的,也就能拿內存配置說事兒了。CPU也受限于高通和聯發科的供貨。倒是華為,有海思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可以有自己的節奏和套路。三星最新的手機用的也是自家研發的處理器,可以在與國內手機廠商的PK中占有優勢。以后,會不會有更多手機廠商開始自己研發處理器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