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PS到GNSS 北斗衛星導航有望進入更多終端領域
去年的《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中預測,北斗將會在未來三年的終端出貨量上迎來多達幾倍到幾十倍的快速增長。上周筆者了解到,這樣的預測完全可能,隨著衛星定位從單一的GPS到多系統混合定位GNSS的發展,北斗迎來了向多終端中布局的快速增長期。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56533.htm單一GPS定位已過時
在最初的衛星導航市場中,GPS一詞無疑代表了全部,然而GPS實際上僅僅是美國所研制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又由于軍用與民用間的區別,所以在實際的使用中則往往存在著10米左右的定位誤差的問題。
不過,衛星定位系統并不僅僅只有GPS這一種,還有日本的QZS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Galileo,以及我國的北斗2。這些衛星系統均可為民用市場服務。例如,意法半導體推出的TesseoIII系列芯片就可以兼容上述的全部衛星系統,從而提升終端的搜星能力,同時通過算法取各家之長來提升定位精度。
實際上,消費市場對于衛星定位的認識,已經從原來的將GPS一詞的統稱,變為了GNSS,即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就是希望將多種衛星系統進行組合,以達到更優的衛星定位效果。
北斗將進入汽車導航領域
目前,中國的衛星定位系統北斗已經開始進入到手機領域中,根據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4000萬部具備北斗定位功能的智能手機投入到市場中。根據記者了解,在手機消費市場中,北斗也以與其他衛星系統共存的方式來為手機提供定位服務,例如在有的產品中就提供了北斗+GPS共存的定位模式。
意法半導體市場部經理鐘誠向筆者介紹,根據他們在深圳的測試結果顯示,在不同的路段情況下,北斗與GPS的實際表現各有優劣。而利用算法,將雙方的數據進行匯總,從而得到的結果反而更接近于真實的位置信息。不過算法在其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有業內人士告訴筆者,國內的一些芯片,盡管采用了GPS+北斗,但實際的性能還沒有單獨使用一個衛星系統好用。
此前,意法TesseoII已經開始在國內的汽車導航市場處在領先地位,而加入了對于北斗支持的TesseoIII系列,將會使得北斗進入了消費類汽車導航市場當中。該系列芯片可以使用兩個并行射頻通道來同時處理多個衛星系統,從而不僅僅是以往的GPS+北斗,還能實現GPS+Galileo+北斗的三個系統的共同定位。
協處理器是新機遇
目前,蘋果、三星、摩托羅拉、魅族等國內外廠商開始在自家的高端手機產品中加入了協處理器,協處理器可分擔處理器的任務,它所要承擔的任務正是衛星定位、重力感應、陀螺儀、光線感應等。
“如果協處理器的方向是正確,未來手機都將標配這一芯片的話,那么像集成多種衛星系統以及傳感器的芯片,將會在消費市場中迎來新的市場機遇。”意法半導體汽車產品事業部的GianvitoGiuffrida談到消費市場機遇時說到,他認為盡管像Tesseo系列可能現在目標定位于汽車導航市場,但隨著協處理器概念的發展,應用到協處理器中去也是完全可以的。北斗作為其所支持的眾多衛星系統之一,也將會在手機協處理器市場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有望向更多終端擴展
目前,北斗在國內的應用市場中主要涉及三個領域,一個為特殊應用市場,另一部分為工業應用市場,最后為大眾市場。跟據2013年度《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的預測,北斗導航設備的出貨量將在今年達到800萬件,為去年的5.7倍之多。到了2015年,預計出貨量還將達到1900萬件,北斗導航設備將會迎來快速增長。
隨著目前北斗在消費市場中已經開始涉足到手機、汽車等領域,可穿戴設備也將有望支持北斗導航系統。如上文談到的,隨著導航芯片產品向GNSS方向發展,而這些芯片在支持多種衛星系統的同時,還開始加入了重力感應、陀螺儀這樣的感應功能。這樣,這類的芯片已經開始具備了成為可穿戴設備芯片的條件。一直從事導航領域的Garmin,從去年開始就不斷在自己的導航手表產品中加入熱量監測、短信瀏覽等可穿戴設備功能,而一些可穿戴設備產品也開始籌劃加入衛星定位功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