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集成電路十年之最:上升未來國家戰略
作為新興的戰略性產業,集成電路在今年兩會期間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并引發了很大的討論。面對國家的扶持以及各項利好政策,集成電路產業的變革就在眼前,并將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有望在世界市場上一顯身手。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36227.htm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新一輪扶持政策的即將出臺,必然給集成電路行業帶來重大利好,將有利于進一步鞏固集成電路產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龍頭地位。
國家對集成電路產業的扶持力度堪稱達到了十年之最。在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2014年重點工作在“以創新支撐和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部分提出了“設立新興產業創業創新平臺,在新一代移動通信、集成電路、大數據、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趕超先進,引領未來產業發展”。國產化政策的相繼出臺不僅為業界相關公司布局帶來了最佳戰機,也為新晉企業的躋身帶來了絕佳機遇。
面對如此優越的政策支持,集成電路產業必將抓住機遇,積極進行轉型升級。近年來隨著中國ic制造和封裝技術的提升,半導體工藝技術已經進入了創新式發展模式,在這種新的發展模式下成熟企業和新晉企業在技術上的差距已經不那么明顯,同業者比拼更多的是整體開發的能力和進入市場的速度。國內一些半導體設備企業已成功打破國際巨頭壟斷,實現了在國際和國內先進芯片生產線量產的記錄。此外,還將集中資金、集中人力、調整政策,鼓勵優勢企業整合兼并,通過這種方式做大做強,爭取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國家政策的傾斜,使中國集成電路市場的成長未來可期。未來,政策還將助推建立多元化和多渠道的科技投入體系,廣泛吸引社會資金。企業應當抓住機遇,重視培育核心生產工藝和核心應用技術,保持自身核心競爭力。
彭紅兵:集成電路產業新時期的特征及未來發展
當前集成電路產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階段性特征明顯。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經過國家重大工程的推進建立了產業化基礎。進入21世紀,用了十年時間我們在政策環境方面打造了一個比較好的適應當前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環境。2010年以后,更多地通過國家科研專項創新發展方面的工作。總結集成電路產業走向產業化這二十幾年的經歷,我們取得了很多成績,又有明顯的不足。
集成電路產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主要有幾個特征:一是集成電路產業下游,新的技術領域生態發生了很多變化,例如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對產業新的業態帶來很多新的嘗試。二是信息安全給產業帶來很大的挑戰。大家關注的包括信息安全、信息泄露、保障消費者信息安全、國家信息安全、國防建設安全等,對產業發展這是個很大的挑戰,同時也是個巨大的機遇。三是國家擴大內需,不斷出臺政策。十八大提出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為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國家提供了更多了產業發展的機遇,同時挑戰也非常嚴峻。
我們總結一下,集成電路產業十年以來科技投入1000多億元,相比國際大企業,全行業投入只是英特爾的1/6,我們的芯片設計業號稱五萬精英,是高通公司的兩倍人數,但產出只有高通60%。全行業勞動生產率相當于一家公司的1/4。這是我們現有的能力。大家能看出來,相比未來發展需求和更大的前景,產業能力非常有限,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應當緊緊抓住集成電路產業不放,實現跨越發展的要求。開展了集中調研,在上海、廣東等地開了座談會,各部門達成高度共識。
未來將在以下幾個方面推進工作:一是建立各部門協調長效機制,形成能將集成電路產業上升為國家戰略完整的十年、二十年發展計劃;二是切實解決困擾產業發展的投資不足、不能持續的瓶頸,形成長期、持續、大規模投入的融資機制;三是加強產業資源整合。最近全球集成電路產業不論是制造業還是設計業,發生了很多兼并重組,產業集中度更一步集聚。國內各個地方各部門,出臺了很多政策,長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地發展更快,但是還有發散趨勢。希望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集中,提高產業發展效率;四是進一步完善并落實已頒布的產業政策,為產業發展不斷提供支持。最后,我們有關部門已將未來中長期發展計劃上報國務院,近期會有一些結果,希望到場的領導專家企業家關注支持產業發展。相信通過各位的努力,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會有非常好的未來。
鄧中翰談“中國芯”:標準化應成未來國家戰略
46歲的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已在人生的前半部分完成諸多輝煌:他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立130年來同時獲得理、工、商三科學位的第一人;他和團隊研發出第一枚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星光一號”芯片,終結了“中國無芯”的歷史;2005年,中星微電子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市場上市;2009年,他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
眼下,他正在做下半輩子的另一件大事: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生產,推廣安全防范視頻監控數字音視頻編解碼國家標準。將來以該標準實現聯網的攝像頭,有可能實現以下功能:在某個飛機場,一個黑衣人凌晨時分留下某個疑似爆炸物,一旦超過一分鐘或兩分鐘,就會自動報警。
作為中國科協副主席,鄧中翰說,標準化應當成為未來國家發展戰略,“只有形成國家層面的技術標準體系,才能夠引導、配置各類市場資源,共同完成國家任務。同時,還可把國家標準逐步上升到國際標準,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
“4G手機基本是國外芯片”
筆者: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你提出了什么樣的建議?
鄧中翰:我今年的建議是,《發揮標準化集聚作用,實現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式發展》。在參政議政過程中,我進一步了解到,關于我們國家科技和集成電路產業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自從金融危機以來,國際形勢和國內環境、產業和科技,都發生一些重要變化。我主要是建議通過制定國家標準這樣一種戰略來創造和規劃新興市場需求,從而有效地配置市場資源,進而在一些國家核心技術領域里面實現跨越發展。
筆者:你提到國家科技和集成電路產業,到底是怎樣的形勢和變化,促使你做這樣的建議呢?
鄧中翰:我國每年進口芯片達到兩千多億美元,超過石油的進口額。我國表面上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隨著國際產業轉移而來的。可以想見,如果富士康們搬離中國大陸,這部分市場也將隨之失去。盡管我國這幾年來對集成電路產業投入很大,但我們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筆者:能舉個具體的例子嗎?
鄧中翰:比如手機,國內自己技術可能就占大概20%。我們的企業在國內做一部分,還有一部分老的手機出口到相對比較低端的國外市場。
但目前4G芯片,國內沒有任何廠家能做,都是國外廠家,后來上的4G手機基本上也是國外的芯片。
筆者:那你認為這類核心技術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樣推進發展呢?
鄧中翰:很多領導、專家都談過“兩張皮”問題,即經濟與科技相脫節的問題,換句話說,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成果沒有體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近年來,我國科研投入年均增長達到20%,但是突破性原創性的成果不多,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到20%,我國的高技術產品主要依賴國外。與此同時,我國一些優秀的自主創新成果沒有得到充分應用。
我想,一個國家在長期大量投入一些關鍵領域而不能取得突破的時候,我們可能要換個思維,換個角度。這正好也符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來的,市場作為決定性因素來配置資源這方面,也就是不要再從計劃、從指南、從國家純粹投入的角度,而是從市場、從另一個角度,就是需求角度。
市場是兩個無形的手,一個供,一個需。人才、技術都是屬于生產要素,屬于供,但需求這塊很大潛力我們國家沒有挖掘。我國企業由于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劣勢,很難與國外巨頭競爭。我們的機會,更有可能在新興的內需市場。因此,需要用好“政府”和“市場”兩只手,創造“跨越式”的新需求,發展集成電路產業。
筆者:能詳細解釋一下嗎?
鄧中翰:比如,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快速發展的幾個重要時期,都與當時推行自主國家標準、創造出巨大市場需求息息相關。推廣第二代身份證,采用自主IC卡國家標準,涌現出一批優秀集成電路企業,相關技術也被其他一些領域,如銀行卡、社保卡、手機SIM卡等所采用;在移動通信領域,推廣TD-SCDMA國家標準,直接促使展訊通訊等集成電路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因此,建議在關系國防建設、國家安全等不受WTO規則限制,且我國具有一定優勢的領域,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特點,培養和形成國家層面的技術和標準體系,制定并公布推廣應用相關國家標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從而引導和配置市場資源、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向重點領域集聚。借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造需求,最終實現集成電路及相關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009年,公安部、工信部與中星微電子開始聯合為我國天網工程制訂SVAC國家標準,為此我們投入資金超過7億元。為什么愿意投這么多錢去做,一是安全監控所要求的目標、識別和圖像數據智能化處理,以及各個方面都是一些新興技術領域,在國際上處于領先,我們非常有興趣投入。2011年,SVAC國家標準頒布,在山西、河北、廣東等地做了幾十個試點工程,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數據顯示,2012年該市場規模已達到3000億元,而且有望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帶動了七八家企業迅速發展。
“制定出被國際認可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
筆者:今年以來,國家安全委員會和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先后成立。從國家安全治理角度,請問你對此如何解讀?
鄧中翰:我們國家的信息安全建設有十多年了,以往一般是由一位政治局常委分管,這次是三位常委,可見重視程度。習總書記在講話中特別提到,建設網絡強國要有過硬的技術,我認為這是抓住了根本,表明了習總書記對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視。
任何事情有矛也有盾,“矛”往往是由社會、國際關系等因素造成的,沒有辦法控制;我們必須要有精“盾”,要有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的辦法,習總書記說的過硬技術就是“盾”。之前很多信息泄密,正是因為很多產品的標準都掌握在外國人手中。在當前嚴峻的網絡安全形勢下,研發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就是保障信息安全的盾牌;而制定出被國際認可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讓他國的產品使用我國制定出的標準,便可鑄就長矛,在全球擁有話語權。
筆者:這種國家技術標準體系,應該在哪些領域中首先設計?
鄧中翰:首先應當是國防系統,在該系統中應當避免使用任何外國進口芯片。我們只能通過軍標、通過國標來形成強有力的系統。另外,包括像政府的辦公,包括一些穩健的加解密、指紋識別、認證這些都是一些新興的系統,這些系統跟二代身份證一樣,都是非常好的。
我認為應當將信息網絡的基礎建設作為一個抓手,形成國家技術標準體系。只有形成國家層面的技術標準體系,才能夠引導、配置各類市場資源,共同完成國家任務。而這種標準化的辦法,應當成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戰略。同時,還可把我們的國家標準逐步上升到國際標準,在國際上擁有話語權,同時完成信息產業與信息安全的升級和轉型發展。
筆者:你認為這種升級和趕超、國際話語權的爭權,有沒有一個路線圖?
鄧中翰:過去十年,我們應該說在芯片設計和制造、一些核心技術領域里,已經達到了國際的先進行列靠后一點。在未來十年,如果有重大的舉措,比如增加投入,最近國務院已經出臺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規劃綱要,我們希望能夠早日推出來。
另外,如果把這些資源、人力和精力,通過國家標準集中到一些新興領域上,從而在中國形成最大的產業集中群,提到領先位置。這些企業不斷掙錢、投入,形成良性循環。未來,我們希望到2030年時,集成電路能夠在全球處在最先進的行業水平。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
1999年,由多位來自硅谷的博士企業家創建于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
2005年,中星微電子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市場成功上市,成為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芯片設計企業。
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啟動并承擔了國家戰略項目“星光中國芯工程”,致力于數字多媒體芯片的開發、設計和產業化。
目前,“星光”數字多媒體芯片產品已被成功推向全球市場,廣泛應用于個人電腦、寬帶、移動通訊和信息家電等高速成長的多媒體應用領域,產品銷售已經覆蓋了歐、美、日、韓等16個國家和地區,客戶囊括了索尼、三星、惠普、飛利浦、富士通、羅技、聯想、波導、中興等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占領了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60%以上的市場份額。
電路相關文章:電路分析基礎
pic相關文章:pic是什么
攝像頭相關文章:攝像頭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