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中芯國際高速增長背后的秘密
——
計算機芯片一向是一個快速增長的產業,但中芯國際的增長速度仍然不得不讓人為之側目。中芯國際成立于2000年,但今年該公司就將超越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CharteredSemiconductor)成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廠商,中芯國際的每月晶圓產量將達到12.5萬片200毫米晶圓,而特許半導體的月產量不到11萬片。
中芯國際目前已經成為了中國最先進的芯片廠商,該公司有能力生產0.11微米工藝的芯片產品,同時還在北京建成了中國內地第一條300毫米晶圓生產線。此外,中芯國際在業績上也實現了扭虧為盈。上周,中芯國際公布了200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該公司凈利潤達到了390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則為凈虧損850萬美元,銷售額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57%,達到了2.75億美元。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表示:“公司的業績穩定增長并且達到了目標,對此我們非常滿意。”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芯國際趕上了好運氣,該公司在上海修建第一家工廠時正趕上全球芯片產業開始走出低谷。當時幾乎所有的芯片工廠都能獲得芯片設計企業和電子公司的大筆訂單,中芯國際也不例外。由于有充足的訂單,該公司的生產線迅速由測試轉入了量產,而生產能力利用率對于芯片生產企業來說至關重要。此外,國外投資者對于中國企業的熱情也讓中芯國際受益匪淺。今年中芯國際在中國香港和美國紐約兩地進行首次公開招股,獲得了18億美元的融資。
當然,中芯國際的成功同張汝京的領導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張汝京充分抓住了中國大力發展國內芯片產業的絕佳時機,幫助中芯國際獲得了政府的投資以及國家銀行的低利率貸款。此外,為英飛凌、Elpida以及東芝等芯片企業代工生產標準內存芯片使中芯國際獲得了先進的生產工藝。而中芯國際的訂單之所以能夠超過其自身的生產能力,主要是因為該公司贏得了很多小型無工廠芯片設計企業的邏輯芯片代工訂單,這些小型芯片設計企業正是中芯國際長期的客戶基礎。
去年,中芯國際抓住機會收購了摩托羅拉在天津的芯片工廠,使得該公司獲得了更大的生產能力和更多的生產技術。張汝京上月表示:“天津工廠的生產水平已經接近了我們上海工廠的標準。”不過,有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中芯國際目前已經過了巔峰時期。
上周,中芯國際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臺積電預測,2005年全球芯片產業的發展速度將會減緩。而中芯國際非常需要芯片產品市場需求的增長以滿足該公司的生產能力,中芯國際預計到2005年底每月的產量可以達到18.5萬片晶圓,比現在增長將近50%。
中芯國際還在朝新的領域發展。今年7月,中芯國際同日本凸版印刷(ToppanPrinting)公司達成協議,將建立合資企業生產芯載濾色鏡;此外,中芯國際還計劃在中國西部修建芯片封裝工廠。
中芯國際的芯片代工業務正面臨著強勁的挑戰。在上一次芯片產業低迷時期,特許半導體受到了重創,而臺積電和聯華電子在這一領域的壟斷地位則更加鞏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