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RM和DSP的地震加速度信號處理系統
引言
ARM和DSP作為嵌入式技術應用在地震信號處理系統中,能很好地滿足地震加速度計對實時性、高精度以及網絡化的要求,因此,利用光線傳感基于ARM 和DSP雙核微處理器的嵌入式系統設計方案,一方面發揮DSP的快速信號處理能力,且能進行小數運算,提高運算精度,完成地震加速度已調信號的解調和頻譜分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ARM豐富的片上系統資源,能實現解調信號及其頻譜信息的網絡傳輸和顯示,該方案僅通過改變軟件無需重構電路就能方便快捷地實現系統升級。
1 系統構成及工作原理
地震加速度計由傳感探頭、光電轉換及信號處理系統構成。傳感探頭由采用基于3x3耦合的光纖M—z干涉儀和相關機械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干涉儀的輸入端是一只2x2耦合器,輸出端是一只3x3耦合器,被測信號加在干涉儀的傳感臂上。
干涉儀的兩臂光纖分別纏繞在傳感頭中的上下兩個力臂圓筒上,當外部施加振動時,簡諧振子施加給信號臂光纖一個縱向的應力,光纖的長度產生變化±△L (應變效應)、光纖芯的直徑d產生變化±△d(泊松效應)、纖芯折射率n產生變化±△n(光彈效應),這些變化將導致光纖中光波的相位發生變化。泊松效應相對應變效應和光彈效應造成的相位變化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從而即完成加速度信號對光信號的相位調制。參考臂和信號臂在3x3耦合器內發生十涉,將相位變化轉換成光強變化,輸出的光強信號經PIN轉換為電流信號,輸出給信號處理系統,能進行地震加速度信號的解調、頻譜分析顯示及網絡傳輸控制等。
2 信號解調原理
對傳感系統中的簡諧振子進行分析可以得出,光波相位變化 Φ(t)與簡諧振子感受的加速度a(t)有如下關系。
式中,E為光纖的楊氏模量;A為光纖的橫截面積;為彈簧片剛度系數:為有效光纖長度;m為簡諧振子質量。從(1)式可以看出被測加速度與光相位變化呈線性關系。
在3x3耦合對稱情況下,從干涉儀輸出的3路電流信號,經I,v變換電路和放大電路后的輸出為:
式中,C 、B ( i=1,2,3)分別為3路輸出的直流分量和交流增益;為被測信號引起的光相位差。從(2)中解出Φ(t),再結合(1)式就可以得到加速度信號。求解Φ(t)的算法框圖如圖2所示。
解調輸出信號:
結合式(1)和式(3)即可求出加速度a(t)。
干涉儀相關文章:干涉儀原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