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關 閉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工控自動化 > 設計應用 > 基于SW-TPM的便攜式身份認證

基于SW-TPM的便攜式身份認證

作者: 時間:2009-06-17 來源:網絡 收藏

移動設備、普適計算的推廣使得用戶越來越依賴于使用移動終端與其他的應用環境中所提供的服務進行通訊,大大增加了敏感信息以及個人數據泄露的可能,同時使用網絡服務的用戶也希望通過使用可信賴的設備所提供的安全服務以減少隱私泄露。
  用戶、授權以及審計是進行信息系統安全設計的關鍵因素。其中,作為授權和審計的基礎,是保障信息系統能以安全有效的方式被訪問的前提,在系統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很多情況下終端設備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分屬不同實體,這給信息安全與管理帶來了很多隱患。例如,用戶可能正在使用網吧里的機器將文件下載到他所持有的移動設備上,這時機器的安全維護是由網吧負責,但用戶并不能確定機器此時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事實上很可能不像用戶所想象的那樣安全。特別是惡意攻擊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完全獲得用戶所使用的平臺的控制權,甚至還有可能接觸到用戶實際使用的設備。因此,在大多數場合中用戶并不能夠確定所使用的設備的安全性,也不能確定某個具體時間間隔內應用環境的安全性是否會有所改變。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結合可信計算技術提出一種的遠程認證方案,把相關認證移植到終端設備中來解決遠程認證問題,并且引入USB Token在通用平臺環境下實現可信認證。這種方法不僅能夠重用現有的缺少認證機制的設備和應用程序,而且有效地避免了中間人的攻擊,保證了通訊安全。
1 USB Token體系架構
  傳統意義上的信任鏈的建立都是基于固化在主板之上的安全芯片TPM,這就使沒有該安全芯片的主機無法獲得面向終端安全的“可信計算”。現有替代方案[1]大都采用智能卡配以廠商提供的接口庫替換TPM體系中的安全芯片和TSS部分,但這樣不能很好地提供對可信計算的支持,不利于將來設備的升級改造。在實踐中,智能卡及其讀寫設備、智能卡的接口庫都由廠商提供,安全性、保密性存在很大隱患,總體上很難達到可信平臺的標準。
  Najwa Aaraj[2]等人通過測試基于軟件實現的仿真TPM運行時執行效率與開銷,發現大多數TPM指令引起的開銷主要集中在RSA算法上,如果用TCG標準中規定的ECC算法代替RSA算法則可顯著降低開銷。因此,在資源受限的系統中可以通過使用來加強可信認證,所增加的系統開銷也是可以接受的。
1.1 方案原理
  基于TPM的可信平臺主要考慮的是用戶、平臺、應用程序以及平臺之間的可信度,在可信架構中提到的可信用戶也并不完全從用戶角度考慮,而是平臺安全中重要安全模型的一部分。認證方案與可信計算中的TPM方案最大的區別在于密鑰的綁定:TPM綁定在主機上;則綁定在USB Token 上。因為TPM芯片作為可信根比較適合與機器相關的密鑰保護,如存儲服務器端HTTPs或SSH協議中的密鑰等,在這種情況下密鑰與機器綁定,但是必須對主機平臺進行改造。而便攜式認證較適合私人密鑰保護,如客戶端HTTPs證書或客戶端SSH密鑰,這樣密鑰可以在不同機器間移動而且無需改動系統平臺。便攜式認證的關鍵就在于Token中隱藏的主密鑰,不允許持有者直接讀取該密鑰,但允許通過協議對Token進行挑戰應答。
1.2 基于的可信體系
  實際上是一個含有密碼運算功能和存儲功能的軟件仿真,由于其中包含的各個部分在硬件實現上有其本身的復雜性,SW-TPM可以將其中的各個部分模塊化,再將各個模塊整合成整體,實現較為簡單,如圖1所示。本文通過把SW-TPM移植到USB Token中在沒有TPM芯片的通用平臺下實現了終端用戶的遠程認證,分離了平臺與用戶間的身份綁定。該USB Token以SW-TPM為軟件可信根,通過挑戰應答協議提供安全性更強的遠程驗證。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693.htm

在新的平臺中,可信身份驗證由主機識別Token開始:主機可以檢測到當前用戶的USB Token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就會測量其中SW-TPM的Hash值并驗證它是否可信,因為SW-TPM是已知的并且可以確定它的Hash值。確認之后再由SW-TPM進行完整性測量以保證所發放的EK是否可信,只有通過以上雙向驗證后才能真正建立起Token與主機間的USB通道,隨后才能進行相關事務處理。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