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企業造芯片,還在被嘲嗎?
前段時間,格力董事長董明珠稱「格力芯片成功了」,一事登上了熱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501/466051.htm董明珠表示,格力芯片從自主研發、自主設計、自主制造到整個全產業鏈已經完成了。「我覺得最高興的就是我用這個做這個芯片工廠,沒有拿國家一分錢?!?/p>
家電企業造芯的不只是格力。
家電企業開始踏上造芯之路,大多是在 2018 年。三年前,一場「缺芯」浪潮席卷整個中國制造,家電行業也受到波及。2021 年家電制造對芯片的需求量為 500 億元左右,而本土化配套率僅為 5%。
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開始重視芯片、開始重視國產供應鏈。我們來看,家電企業造芯的大概有這 5 家:格力、美的、海信、TCL、康佳。
到了現在,家電造芯之路,仍然被嘲嗎?
格力:「沒花國家一分錢,全產業鏈」
格力最新曝光了其投資近百億元建設的「全球第二座、亞洲第一座」全自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硅)芯片工廠。
這個碳化硅芯片工廠從 2022 年 12 月打樁建設,僅用時 10 個月完成芯片廠房建設并設備移入,到建成通線僅用時 388 天,創造了最快半導體建廠通線速度,并且關鍵核心工藝國產化設備導入率超過 70%。同時該工廠還了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導入了全自動缺陷檢測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珠海市生態環境局在官網于 2023 年 6 月披露的「格力電子元器件擴產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受理公告」顯示,格力電器的第三代半導體芯片工廠項目總用地面積約為 20 萬平方米,施工周期為 12 個月,將新建 3 座廠房及其配套建筑設施,其生產廠房 1 計劃安裝 6 英寸碳化硅(SiC)芯片生產線,生產廠房 2 計劃安裝 6 英寸晶圓封裝測試生產線,生產廠房 3 作為二期預留工程。預計項目建成后,將擁有年產 24 萬片的 6 英寸 SiC 芯片制造及封裝測試能力,計劃于 2024 年 6 月量產。
隨著格力電器的碳化硅芯片工廠的建成投產,這也意味著格力電器布局造芯 6 年,已經成功取得了新一階段的成果。
格力電器在 2018 年設立全資子公司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專注設計開發空調等家電的主控芯片和功率器件芯片。
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官網稱,2019 年 10 月,格力自主研發芯片出貨量突破 1000 萬顆。
2020 年格力電器正式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空調芯片,包括主控芯片、驅動芯片、通信芯片等,實現了空調芯片的自主化。當年珠海零邊界集成電路有限公司的芯片累計出貨量達到 3800 萬顆。
此后,格力電器又推出了自主研發的物聯網芯片,包括傳感器、控制器、通訊器等。2022 年實現了芯片出貨量超過 1 億顆,年均出貨量達到 3600 萬顆。此外,格力還成立了格力電子元器件有限公司。
回過頭來看,現在格力的芯片產品包括 MCU、AIoT SoC 和功率半導體等系列產品。
32 位系列 MCU 芯片已在家用空調、商用多聯機、 線控器、遙控器等終端產品上實現批量應用,年用量超過 3,000 萬顆,可廣泛應用于消費類電子、可穿戴設備、家居產品、健康醫療配套、商用大型機組、工業傳感、高性能電機控制等領域。
功率半導體 FRD、IGBT、IPM、PIM 等已在變頻空調上實現批量應用,年用量超過 2000 萬顆,可廣泛應用于家電、智能裝備、新能源等領域。研發的人工智能芯片搭配公司空調節能的關鍵算法已實現量產驗證,可實現空調節能 15% 以上。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在公司家用空調柜機上實現量產驗證,可有效提高空調節能效率,降低產品整體成本。
海信:三大芯片產業布局
此前,海信視像董事長、信芯微董事長于芝濤此前曾表示:「研發芯片對海信來說,甚至可以提升到企業如何在行業生存、立足的高度?!?/p>
海信的芯片布局在 2000 年起步。
2005 年海信注資 5 億元成立青島海信信芯科技有限公司,同年研制出我國第一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視頻處理芯片「信芯 HiView」VPE1X,使同類進口芯片價格從每顆 13 美元下降到 5 美元。
在「信芯」的基礎上,海信將主攻方向聚焦到畫質芯片上。2015 年 11 月,海信發布了 Hi-View Pro 超高清畫質引擎芯片一代,成為中國唯一擁有自主高端畫質芯片的電視機企業,結束了國產電視沒有自己畫質芯片的歷史。2019 年 6 月,投資成立青島信芯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門從事電視 SoC 芯片和 AI 芯片的研發。
2022 年,海信推出了中國自主研發的首款 8K AI 畫質芯片,該芯片在數據處理速度、色彩展示效果、運動補償等方面表現出色,填補了國產超高清畫質芯片的空白。
目前,海信建立起了以畫質芯片、LED 芯片、光芯片三大芯片產業布局。
美的:2024 年芯片產品累計銷量破億
美的在家電造芯上,最開始是在 2010 年,美的成立 IPM(智能功率模塊)項目組,致力于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IPM。之后在 2012 年時,美的成功研制出全國第一款 IMS 架構的 IPM。
到了前文提到的關鍵年份 2018 年,美的當年成立了美仁半導體公司,從事家電芯片的自主研發與設計。美仁半導體實現了在家電常用的主控、觸控、變頻控制芯片、功率芯片三合一 IPM 等工業級家電芯片「100% 自研開發」,還于 2021 年實現 MCU 芯片的量產。
到了2024 年美仁芯片產品累計銷量破億,躋身 2024 年上半年白電市場 MCU 品牌 TOP5 榜單??梢哉f,美仁正在成為美的,甚至更多家電企業「供應鏈和產業鏈安全、自主、可控」的重要保障。
到目前,美仁芯片已成功推出了幾十款家電行業常用的主控、觸控、變頻控制芯片以及電源芯片、功率芯片等產品,并通過主流廠商整機功能性和可靠性全流程驗證,廣泛應用于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傳統白色家電領域。
康佳:「半導體+消費電子」雙輪發展
康佳也早早將目標和資源投入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兩大主業上來。
2018 年,康佳開啟了新的戰略變革,成立了半導體科技事業部,之后確立了兩個最核心也最有把握的進軍方向。一是半導體光電領域,主要進行 Micro LED 相關產品研發,二是半導體存儲領域,主要進行存儲主控芯片的設計及銷售,同時也做封裝和測試。
康佳集團旗下的存儲芯片公司康芯威,產品覆蓋消費級、車規級、工控級等多個領域??敌就匝?eMMC 產品已在聯發科、國科微、紫光展銳、晶晨、海思、全志、瑞芯微、Intel 等主流平臺批量交付。目前產品已進入中興、九聯、海信、康佳、星網銳捷、浪潮、保隆汽車等品牌供應鏈,并在車載、工控等領域實現量產,累計銷量超過 5000 萬顆(數據截止至 2024 年 7 月)。
不只是康芯威存儲,康佳集團旗下另一家半導體公司重慶康佳光電,目前已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 1918 項,獲得授權專利 816 項,已經初步構筑起「核心專利+外圍拓展應用型專利」相結合的多個核心產品專利池組合。
此外,在 2024 年 12 月時,康佳集團還宣布,計劃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購買宏晶微電子的控股權,并募集配套資金。宏晶微電子成立于 2009 年,是一家專業從事音視頻圖像信號處理芯片設計的公司。
未果者的勇氣
傳統家電自研芯片并不是一個新鮮的命題。
如果要定義的話,如今的瑞薩、飛利浦也都是從家電開始做起。自主研發芯片可以降低家電企業對外部芯片供應商的依賴,有利于其持續推動家電產品向高端化、定制化、節能化發展。
然而,這條自研之路絕非一馬平川。
家電企業造芯并不只有成功者,還有嘗試未果者,如 TCL。TCL 對于半導體的野心,自 2020 年開始。
2020 年 7 月,TCL 借助中環集團(現更名 TCL 中環)混改契機,瞄準半導體上游供應鏈,擊敗華發、IDG 資本等組成的競購聯合體,耗資百億拿下其 100% 的股權,打入半導體大硅片領域。
2021 年,TCL 科技和 TCL 實業共同設立 TCL 微芯,投資成立了摩星半導體,布局芯片設計領域。摩星的研發方向主要集中在智能感知交互(近場、遠場語音識別處理,手勢、姿態、情緒感知處理),AI 圖像處理,智能連接,以及新型顯示驅動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
TCL 的造芯之路并不順利。
在摩星半導體成立的兩年時間里,摩星半導體從未公布過具體芯片的研發進展。在 2023 年摩星半導體宣布關停。TCL 的造芯失敗,在當時引起了大眾的唏噓。
相比手機 SoC,家電所需的 MCU 的技術難度偏低,研發投入較少。
實際來看,家電企業造芯,造的更多的是成熟制程的芯片。但這類芯片,往往就是智能家電領域剛需。家電企業造芯的成長,是本土家電企業邁向全球科技集團過程中的重要縮影,更是其產業鏈布局中的核心一環。
家電企業紛紛投身芯片制造領域,已不是簡單的『造芯』,而是在提高家電領域芯片供應鏈穩定性、產業鏈話語權的同時,優化芯片以支撐更加精準和智能的算法,以進一步圍繞芯片、算法、算力等技術『底座』形成協同布局。
家電企業造芯,有成功有失敗。但在家電企業艱難的造芯歷程中,我們能夠看到中國企業的韌性和勇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