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及地緣問題影響 全球半導體或將提前進入衰退期
作者:盛凌海(Roger Sheng)Gartner研究副總裁
1.半導體市場在供需兩端均收到沖擊
目前局勢和世界環境存在非常多的不確定因素。從供應端來看,首先受中美關系影響,美國對中國禁運,并要對中國國內部分半導體企業進行封鎖,或者是通過一些設備、技術的“卡死”來阻止中國半導體公司的成長。其次俄羅斯和烏克蘭危機,也是造成了一部分的原材料價格會上升。再次,歐美的政治環境認為中國臺灣的地緣問題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過目前中國正在不斷的加強整個半導體產業的投資,市場也在切換新的產能、設備和原材料。比如:前不久因俄羅斯和烏克蘭危機影響,半導體市場上遇到惰性氣體(氬氣、氖氣)供應不上的問題,而中國的企業可以作為備選。同樣,德國、日本也為了保證供應的多元化,加強了新的投資。
相對于供應端的不確定因素,實際上需求端的不確定性因素更加嚴重。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通貨膨脹,因為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戰爭,導致能源價格大幅上升。歐美能源價格大幅上升,導致整個社會的消費水平會降低,突然增長的能源價格導致很多家庭不得不減少“無用的支出”。企業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為了降低能源方面的支出,會降低一部分在IT或者是更換設備上面的投資。美國已經加息,現在美元匯率高漲,對人民幣、日元、歐元都是有倒漲的影響。整個產品其實都是以美元為定價基礎的,所以美元的上升對于整個世界的經濟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沖擊,整個金融/股市也是受到了沖擊。
二是增稅。一方面美國要對中國產品增稅,但由于目前美國通貨膨脹較嚴重,有相關消息稱要免除一部分的產品稅率。最后是疫情問題,中國臺灣現在剛剛進入疫情新的高漲期,上海還在“封城”當中。上海疫情對供應鏈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汽車、手機,這些消費類的產品中,因為供應和需求的兩部分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所以今年整個半導體市場的不穩定因素非常多。
2.2022年半導體市場增速較上年將放緩
Gartner對于半導體市場整體增長的預測
考慮到上海“封城”的因素,可能會對圖表中今年整個半導體市場進行一定的下調。去年整個半導體市場的增長是26.3%,深色的部分是最新的更新、灰色的是上個季度的。去年的主要增長來自于兩部分:一部分,需求的反彈。包括:汽車、智能手機、數據中心等等。更大的影響因素,其實是單價ASP的上升。包括:內存、以及缺貨造成的很多器件價格大幅上升。價格的上升在今年其實還會延續,所以今年的預測是13.6%的增長。但是實際上整個對于半導體需求來看的話,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增長。除新能源車,數據中心可能會有一些增長,“西數東算”工程的啟動,和一些數據中心建設會有需求增長。但是像智能手機,疫情造成的整個通貨膨脹會導致需求下降。
整體來看,今年半導體市場的增長應該會比“13.6”會低,主要的驅動力還是來自于單價的增長。近期的新聞動態透露出臺積電和一些歐美的半導體公司其實都在繼續提價。整體來看,2023年預期整個半導體的增長會下滑,2024年有可能會進入衰退期。如果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不停,能源價格繼續高漲、不穩定因素繼續增大。再加上新冠繼續搗亂,實際上半導體市場的衰退有可能會提前到來。
中長期來看,我們還是保持一個樂觀的態度看待將來的市場增長。當然,這個前提就是世界環境的穩定。
3.中國半導體廠商基本抓住國產替代機遇
表中可以看到中國半導體市場份額的前25位,Will是最大,差不多有三十多億的營收。過去海思是第一名,它取代了海思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半導體廠商。前25位的其它公司最后一位差不多也要有差不多5億美金的水平,2012年左右前十位的中國半導體公司營收在兩億美金左右就可以上榜,之后不斷的提升,現在的“截止線”高了很多。整體的市場去年非常好,絕大部分公司都是增長非常快。
近兩年國內的公司其實也都是有一些替代。手機芯片,比如:聯發科、高通,國內的展銳,都是替代的機會。應用處理器、電視芯片,國內的Amlogic、Rockchip、Allwinner,它都是替代的機會。包括像高性能計算的服務器用的CPU,國內的Phytium、Hygon。然后前端芯片,國內的像Maxscend、Vanchip、OnMicro這些公司,國內的都是有比較多的機會。
不同的產品中國廠商在全球的市場份額
這張圖是不同的產品中國廠商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可以代表中國廠商的位置和市場的規模。橫坐標是市場的規模,縱坐標是市場的份額。以10%為基準線,如果在10%以上是代表了企業在整個市場上有一定的話語權和支配力。
在10%以上的產品不多,Optoelectronics包括LED和CIS、CIS還是很大的一塊是收購的。Other memory是本土發展起來的NAND Flash,但是這個市場比較小。分立器件中Wingtech收購的Nexperia占了Discrete很大一塊。Analog是國內本土的廠商發展起來,像:圣邦微等等做LED芯片的公司。在5%-10%之間有非常多的產品,包括:MCU、APE、BPE、DDI等。
在這里面實際上比較可惜的,就是手機芯片。因為有海思在2020年的時候是“13%”,沒有海思之后掉到10%以下。再往下就是幾大難點,MPU、GPU、FPGA、DRAM,市場非常大,但是進入門檻高。最大的亮點是NAND Flash,因為長江存儲的努力,國產廠商的位置比前年有比較大的提升,我們期待未來五年里面NAND Flash的位置能夠提到10%左右、甚至更高的位置。
大多數公司增長都非常快,實際上是已經抓住了缺芯潮。特別是在模擬方面,因為缺貨嚴重、交貨期過長等因素,所以國內圣邦微等一些公司具有非常好的市場機遇。在手機方面,也是不少公司都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展銳重新打入了三星和榮耀供應鏈。還有一些多媒體芯片、應用處理器、MCU,MCU替代做的很多、業務擴展的很快、增長的很好。基本可以說是抓住了缺芯潮的機會。但是接下來給中國廠商仍然不能放松,要努力提高服務,擴張市場份額。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并非幾日就能完成的任務,產品做不好隨時有可能掉出賽道。
4.汽車行業缺芯問題將有所緩解
實際上去年汽車的生產量是大大下滑的,增長的都是新能源車。新能源車消耗的一些半導體的確是會有比較大的增長,產能也是在擴張。但是對于普通的汽車來說,為什么還會缺貨到這么厲害?有兩個猜想:一是,部分汽車公司大肆囤貨,把上游的資源都搶走了,所以導致其他汽車公司缺貨。二是,因為汽車芯片產能限制。有些汽車芯片有特殊工藝、產業規則,所以它的生產線都是特別的,無法增加產能,導致汽車芯片供應能力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雖然汽車的生產量下降了,但是汽車內部芯片的數量和檔次是大幅提高的。原先可能用比較簡單的MCU,現在都在用高速的MCU甚至用于智能駕駛艙。原來用比較簡單的AP,現在用高通這種比較高端的AP芯片,內部芯片都在升級。
去年開始Gartner認為整個汽車芯片的短缺差不多應該會延續到今年下半年。現在看起來,大部分汽車廠商可能從供應和需求的角度來看差不多是可以平衡,但是其中存在囤貨、汽車廠商不直接購芯的問題,造成局部的供應短缺,這個還是會繼續發生。但是從總體的供應來看,今年下半年其實可以在整體上可能達到一定的平衡。但新能源車的需求仍然是在高速的增長,所以新能源車的“缺芯”的問題可能會更嚴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