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Force:全球智能制造市場將達3,050億美元
根據TrendForce研究顯示,受惠于新冠疫情之下數字轉型加速,以及遠程作業、自動化等需求提升,并挾帶5G、深化AI技術等加值服務,推升2021年全球智能制造市場規模至3,050億美元,預期至2025年有望達4,500億美元,年復合成長率達10.5%,將迎來制造業黃金五年。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108/427676.htm展望2022年,TrendForce認為,智能制造的效益已從強化制造韌性等保守策略,逐步往提升產能與效率、節能減排再循環邁進,成為推升市場規模成長的重要關鍵。
智能制造的核心為數據與設備虛實整合后的實時反應,因此延遲性、安全性、運算能力將越發關鍵,故往后五年的發展將以邊緣運算及5G為主軸,如AR/VR、機器視覺、數字孿生、預測性維護等重要應用的背后,都有該技術的支持使整體應用升級。
此外,由于全球暖化議題日趨受關注,現行已有137國針對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訂出目標政策,此亦反應在工業4.0發展上,如漢高(Henkel)、嬌生(Johnson & Johnson)、西門子(Siemens)、塔塔鋼鐵(Tata Steel)等建有燈塔工廠的產業龍頭,透過數字仿真、智能管理等達到能源優化、高效制程與減碳,運用綠色IoT技術將是未來智能制造設備及工廠設計的關鍵要素。
臺灣制造業具備高度客制化與供應鏈群聚等優勢,智能制造價值鏈也相對完善。其中,智能方案整合應用有諸多廠商投入,提供設備健檢、機器視覺等多元的一站式服務選擇,有效降低導入門坎。延續此發展趨勢及優勢,微型工廠(micro-factory)將是臺廠未來可探尋商機的關鍵切入點。
過往智能制造價值鏈多重全球分工,然隨著近年制造業回流、產業動蕩等因素,使短鏈、在地化生產抬頭,微型工廠因此崛起。TrendForce研究,微型工廠是憑借高度自動化及精準分析,并以最少資源提高產能質量,效益來自彈性供應鏈、精簡人力,以及初始成本低,國際間已被汽車、電子等產業采用;而臺灣如自行車煉條、鋼鐵螺帽、行李箱等,皆是可利用此型態轉型升級、產品輸出的利基市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