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欧美,久久国产一区二区,日本一二三区免费,久草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設計應用 > 變頻電源開關芯片炸裂的失效分析與可靠性研究

變頻電源開關芯片炸裂的失效分析與可靠性研究

作者:王少輝,項永金 (格力電器(合肥)有限公司,合肥 230088) 時間:2021-08-02 來源:電子產品世界 收藏
編者按: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器設備使用越來越廣泛,功能越來越強大,體積也越來越小,對電源模塊的要求不斷增加。開關電源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及體積小的特點,在電氣設備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經分析,開關電源電路多個器件失效主要是電路中高壓瓷片電容可靠性差,導致開關芯片失效。本文通過增加瓷片電容材料的厚度提高其耐壓性能和其他性能,使產品各項性能有效提高,滿足電路設計需求,減少售后失效。

電路憑借良好的性能得到了廣泛應用,作為電路的重要組成器件,開關決定了的質量。2019 年后,由于空調高端智能化、綠色節能化、友好交互化,空調機型也在不斷變化,對電源設計要求更高,電源電路設計也越來越多樣化、復雜化;電源電路主題設計也在不斷變化,以前開關電源只是用在變頻外機,使用量較少,現開關電源電路已用于生產的所有產品。隨著開關電源電路的大量使用,因開關導致的售后失效也呈逐年上升趨勢,每年因開關失效導致控制器失效的維修成本不斷上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j9360.com/article/202108/427275.htm

1   事件背景

變頻空調外機開關電源SK 開關芯片在售后出現多單失效,核實發現高頻變壓器[1] 輸入端連接的有多單出現炸裂,未炸裂的瓷片電容測試也有短路失效。外觀檢查發現,連接開關電源芯片1 腳的3 個限流電阻、瓷片電容均出現大電流燒壞的現象, 如圖1 所示。因變頻外機板整個開關電源電路器件燒壞,導致外機不能工作,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及品牌形象。

鎖定開關芯片失效及電阻燒毀與有關, 經對(型號:10 pF±5%/1 000 V)進行確認均為B 廠家生產,經核實該型號電容的生產為A(國外)和B(國產)兩個廠家,分析表明,電容本身存在缺陷導致內部短路的可能性較大。

image.png

圖1 失效樣品外觀圖

失效控制器主板集中在2018—2019 年生產的機器,A、B 廠家此編碼瓷片電容一直在使用,2019 年總使用量差不多60 多萬,B 廠家售后沒有出現失效,售后瓷片電容失效全部是A 廠家,分析表明,瓷片電容本身質量異常導致開關芯片失效質量異常可能性較大。

瓷片電容介質耐壓很高,一般在電路中很難擊穿失效,對正常品瓷片電容測試極限耐壓,測試50PCS 全數通過3 倍額定電壓3 000 V,沒有出現擊穿失效。查看近幾年復核數據,均無單獨瓷片電容故障。統計瓷片電容各廠家供貨情況,B 廠家主要在2018 年開始批量使用。各廠家使用數量見表1。

image.png

2 開關芯片的失效故障原因及失效機理分析

分析表明,開關芯片失效及電阻燒毀與為電容本身存在缺陷導致內部短路有關。開關芯片電路及開關芯片失效分析暫未發現異常,此次開關電源電路器件燒壞為B 廠家瓷片電容導致。

2.1 開關芯片電路工作原理分析

開關芯片引腳功能圖,SK 廠家開關芯片工作原理圖,如圖1 所示。

image.png

圖1 引腳功能圖

開關芯片各引腳功能描述如表2 所示。

image.png

2.2 瓷片電容的使用信息

經查,此電容使用商用、家用、出口機器(較多),包括洗衣機,電路主要與電阻并聯于開關芯片D 漏極與SOCP 過流電路保護端,搭配SK 廠家開關芯片。

其他廠家開關芯片沒有搭配瓷片電容,對比SK 廠家3 款開關芯片外圍電路,D-S 極間串聯均為10 pF 瓷片電容+ 10 Ω 貼片電阻,電路無差異。

2.3 失效主板故障現象統計分析

根據售后失效故障現象,主要為瓷片電容炸裂、限流電阻燒壞、開關電源芯片炸裂或燒壞[2],分析為開關電源芯片第1 腳過流信號輸入腳連接限流電阻和瓷片電容的電路有大電流進入,導致器件的損壞,且經檢查器件焊接無異常。大電流產生的可能性如表3 所示。

1627876214605801.png

2.4 失效故障件分析

B 廠家高壓瓷片電容主要故障為炸裂,本體上有炸裂紋,同時陶瓷芯片介質已經擊穿,擊穿位置位于陶瓷中部位置,焊接沒有問題。失效圖片如圖2 所示。

瓷片電容本體炸開,可以看到明顯的孔洞。產品的擊穿位置都在電容器芯片內部,而且擊穿位置燒痕明顯,材料出現明顯碳化,這是由于電容器耐壓失效時有大電流通過出現的現象,如圖3 所示。

image.png

圖2 高壓瓷片電容炸裂

image.png

圖3 陶瓷介質芯片擊穿圖

B 廠家絕緣耐壓測試結果如表4 所示。

image.png

3   故障失效電路設計核查及模擬分析

3.1 開關芯片應用電路圖

開關芯片電路原理如圖4 所示,高壓瓷片電容C123 是和R57 貼片電阻串聯形成了“RC 阻容模塊”,然后和電源芯片的 D-S 兩極并聯,用于改善 在高速開關時的EMC 性能。

image.png

圖4 電路原理

用示波器檢測控制器通電時高壓瓷片電容兩端電壓,該高壓瓷片電容兩端正常工作電壓在405 V 左右,當壓縮機升頻到70 Hz 時,電壓最高在502 V 左右,遠低于1 000 V 工作電壓,如圖5 所示。

image.png

圖5 瓷片電容兩端電壓波形

經模擬驗證,將B 廠家高壓瓷片電容兩端直接短路,并通電測試,出現開關電源芯片炸裂和限流電阻燒壞的情況,分析開關芯片失效與高壓瓷片電容質量有關,如圖6 所示。

image.png

圖6 模擬驗證失效故障外觀

為模擬高壓瓷片電容漏電的情況,在高壓瓷片電容兩端分別并聯151 kΩ、94 kΩ、47 kΩ、26 kΩ、2.5 kΩ五種電阻進行通電驗證,發現47 kΩ 電阻在壓縮機頻率達到70 Hz 后,運行2 min 出現電阻表面燒壞發黑的情況,2.5 kΩ 電阻在壓縮機達到70 Hz 頻率后,就出現電阻燒壞的情況,如圖7 所示,同時限流電流也燒壞,與售后故障相似,但開關電源芯片已保護,并未出現損壞。即是在限流電阻承受大電流緩慢燒壞的過程中,開關電源芯片都能夠及時保護,進一步證明售后故障現象應該是瞬間高壓沖擊短路產生大電流導致。

image.png

圖7 模擬驗證失效故障外觀圖

對電路工作原理的分析以及結合模擬驗證的情況,鎖定原因為高壓瓷片電容先短路后,使直流電路P 點電流經過,并導致限流電阻燒壞、開關電源芯片炸裂。

4   同規格A、B廠家電容性能對比分析

4.1 A與B廠家瓷片電容對比分析

對2 個廠家瓷片電容進行對比分析,除本體尺寸外,其他無明顯差異,見表5。B 廠家的陶瓷芯片比A 廠家薄0.5 mm,但直徑大0.9 mm。在此種情況下容易因生產過程受力導致裂紋,引起耐壓不足,B 廠家芯片厚度為0.3 mm,A 廠家芯片厚度為0.8 mm;其余極限耐壓、焊接質量等無異常。

瓷片電容生產過程原理如圖8 所示。

image.png

圖8 瓷片電容生產過程

4.2 瓷片電容極限耐壓測試

1)驗證采用50 V 的獨石電容,沒能擊穿復現故障,單獨測試獨石電容的極限耐壓可以達到1.3 kV 左右(測試阻抗只有20 kΩ 左右),遠超該電路上的電壓(極限500 V 左右);

2)對B 和A 廠家的瓷片電容進行測試,其中B 廠家出現4 pcs 擊穿的情況,單獨擊穿電容測試絕緣電阻只有100 kΩ 級。

1627886432565294.png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5   瓷片電容失效的解決方案

B 廠家電容器屬于NPO 溫度特性的電容器,電容器的芯片尺寸為:芯片厚度0.3 mm,芯片直徑5 mm;正常情況下電容器成品破壞電壓為6 kV 左右。但是該電容器芯片使用的是國產材料,受限于國產材料純度不高、均勻性不好、工藝參數波動較大等因素,導致國產電容器芯片余量范圍不穩定,存在一定隱患。該規格的國產NPO 材質的芯片耐壓范圍在(3~6)kV,進口(A 廠家)NPO 材質芯片耐壓范圍在(5~6)kV,進口芯片的質量穩定性和一致性較好。國產芯片要想達到進口芯片相同的質量,就必須增大安全系數,加大芯片的尺寸,增加芯片厚度將減少芯片結構性缺陷,提升芯片的耐壓等級和質量穩定性。增加尺寸后,電容器耐壓范圍可以提升到(5~8)kV,可有效提升電容器耐壓性能和

1)提升瓷片電容耐壓國產瓷片電容極限耐壓在(3~5)kV,提升達到(5~6)kV。

2)瓷片電容尺寸整改

分析發現B 廠家的電容芯片相對較薄且面積大,在制程中較容易產生受損裂紋缺陷,導致耐壓能力降低甚至擊穿,增大瓷片電容尺寸。

3)整改后制品性能對比

新制品規格書確認電容芯片厚度已更改,電容極限到(5~6)kV,且各項性能顯著提升。分析測試表明,新制品能達到額定電壓2 kV,極限電壓達到(10~12)kV,性能測試數據對比A 廠家無差異。新制品性能測試數據如表6 所示。

image.png

6   失效整改總結及意義

通過產品實際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反饋,本文從開關芯片的失效機理、失效因素、應用電路、器件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對瓷片電容單體物料各項性能進行優化,顯著提高 在高速開關時的EMC 性能。為了保證開關電源電路的可靠性,通過提高瓷片電容的極限耐壓及各項性能參數,解決了器件在實際應用中可靠性的問題,經過實際應用取得顯著效果。

參考文獻:

[1] 郗亮.高頻變壓器發展的研究[J].通信電源技術,2018(03):237-238.

[2] 黃永俊,張居敏,胡月來.開關電源可靠性的設計[J].農機化研究,2005(02):147-148.

(本文來源于《電子產品世界》雜志2021年5月期)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

關閉